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使21世纪成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减轻灾害和降低风险(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通过,1999年7月9日)1 引言  尽管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消除所有的风险是不可能的,然而,有很多技术性的措施,传统实践以及公共经验能减轻经济和社会灾害的严重程度。虽然灾害和突出事件是自然界所固有的,但人类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按照秘书长的话说就是:“首要的是我们必须由(对灾害)反应的文化向预防的文化转变。预防不仅比救助更人道,而且更廉价……尤其是,我们不要忘记预防灾害在道德上是迫切的,并不亚于减少战争的风险。”2 展望  使…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5,(10):12-15
亚洲减灾大会专题会议分为灾害预警和信息系统、灾害预防与减灾、灾害综合管理三部分。来自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上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3.
张磊 《中国减灾》2006,(1):46-47
2005年汛期,安徽省利用手机短信全面开展灾害预警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防汛重点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据统计,2005年手机短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共发布灾害预警信息41次,发送用户162万人(次),在防范突发性自然危害、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东 《中国减灾》2012,(5):46-47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的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且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  相似文献   

5.
1994年7—9月灾情实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瑞 《中国减灾》1995,5(1):57-65
1994年7—9月灾情实况一、暴雨洪涝、风雹灾害7月1日至2日,贵州省遵义地区部分县遭风雹、暴雨袭击。有25个乡、15.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3人,伤24人;倒塌房屋1110间,损坏1.4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0.7万公顷。7月1日至4日,湖北省恩施...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台风“菲特”“橙色预警”,5日又将其提升为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但是,直到7日台风登陆,并且已经形成严重内涝灾害,受灾地区许多员工依旧艰难涉水前往单位,许多家长还在发愁是否该送孩子上学。这说明,即便是“红色预警”,也没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场早已预警的台风,还是让浙江宁波、温州、杭州等地遭受重创。特别是县级市余姚,竟有70%城区被淹,83万人受灾。面对灾害,人们不禁要问:发布“X色预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预警的目的是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关键在预警之后的工作。[1]因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监测预警工作层面上,还必须进一步解决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灾害风险管理逐步走向世界各国,成为防灾减灾的主要方式和思想,也为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启迪和借鉴。全球面临的灾害风险2002-2011年这十年间共发生4130次自然灾害,造成100多万人丧生,经济损失约1.195万亿美元。这是《2012年世界风险报告》提供的灾害损失情况。2012年10月12日,德国发展援助联盟、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全球的减灾活动,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特别工作组秘书处在今年4月发布了2001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该主题的目标是:通过实际的减灾行动,减轻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洪水、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易损性;此外,还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开始的国际减灾十年来,中国在减少灾害和同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十年中,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减灾规划。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过去五年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从每年大约人民币3000亿元降至1720亿元。我们居住在一个有着暴雨、狂风和地震的星球上。人类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却可以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做好应对准备。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灾害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首批1397名灾害信息员获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职责任务,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4,(10):1-1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魏淑艳  张乘祎 《前沿》2013,(3):121-123
城市灾害及其衍生出的各种灾难正在不断威胁着我国城市安全及城市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灾害的集中整治,更好地进行城市灾害防御建设,解决当前遇到的政府对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紧急处置与应对能力亟待提升、综合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有限等问题,我国政府需要进行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的体制与法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的各项关键能力、促进社会主体的参与、加大减灾的社会宣传。只有将综合减灾纳入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才能有效地维护城市安全,使城市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13.
亦然 《中国减灾》2007,(6):46-46
在2000年国际减灾日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关于灾害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事实上,导致灾害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联合国的这一判断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灾害观念和减灾行为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15.
李浦元  贾文德 《中国减灾》1994,4(4):13-14,17
青海省积极开展减灾十年活动李浦元,贾文德(青海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省约54万公顷耕地、3300万公顷草场,每年有三分之一遭冰雹、霜冻、洪涝、病虫鼠等灾害的侵袭,地震和滑坡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牧区1。。多万头牲畜...  相似文献   

16.
1989年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国际减灾日”。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18日,山东省威海市台风灾害预警及应急救助综合演练在威海和荣成两地举行。此次演练是在山东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指导下,以台风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救助为背景的市、县层面的综合演练,其目的是全面检验基层救灾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虽然雨雪冰冻灾害已经逐渐远去.但是一些问题一直被反复讨论:基础设施能不能具有更强的抗灾能力?灾害预警如何更及时和更具指导性?政府应急机制如何更快启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在紧急状态下如何更好地联动与沟通?抗灾抢险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能不能更高效有序?民间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灾害救助中来?巨灾保险何时能真正覆盖广大农村?社会公众的减灾意识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5月23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各国代表围绕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区域减灾合作等3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研讨会将建立区域各国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渠道,  相似文献   

20.
灾害信息员是民政部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和传递、灾害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任务,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