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是叙述者”这个问题,对叙述者概念是虚构叙事的区别性内在代理者,提出质疑。这个概念曾经误导性地包含了虚构性。本文探讨了热奈特对叙述者类型的划分。在比较故事外的同质叙述者与故事的叙述者之后,认为所有叙述者和人物都在叙事中得到同等程度的再现。文章接着考量了故事外异质叙述者的情况,不仅研究了全知叙述和外聚焦的含义,而且也反驳了如下观点,即在这类叙事中,需要区别性叙述者,以便展示虚构的信息是已知的而不是想象的。在讨论作者对虚构话语的责任时,文章参照了言语行为理论,表明传统的虚构作品“假装”模式并不完善,一个可接受言语行为阐释不会假定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因此叙述者要么以角色身份,要么以作者身份出现。文章还讨论了针对本论点几种可能的反对意见:不可靠性的含义,关于局部叙述者和隐性叙述者的观点,以及隐含作者问题等。最后,本文简要阐明了该观点之于从修辞性角度而非从再现性角度来理解虚构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戴西·米勒>中,詹姆斯打破常规,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叙述者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但又不积极卷入事态,使故事更为客观真实,体现了詹姆斯对小说叙事理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戴西·米勒》中 ,詹姆斯打破常规 ,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叙述者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他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 ,但又不积极卷入事态 ,使故事更为客观真实 ,体现了詹姆斯对小说叙事理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很多当代叙事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虚构叙事都有一个不同于作者的虚构叙述者。这一观点被称为“泛叙述者论”。本文以充分的理由驳斥了这一观点,同时指出那些看似支持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简要介绍小说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为每个虚构叙事假定一个虚构叙述者。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化背景作观照,从各种视角来研究它们的演变和交叉,人们将会进入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6.
《檀香刑》采用多层次多重叙述者来讲述故事,以"有声的女性""无声的女性"切入解读《檀香刑》的女性与叙述声音,探讨女性叙述者的声音在何种意义上被"规训",又在何种意义上溢出"规训",多重人物叙事之间呈现出怎样的裂缝,以及叙事情境中的声音转换及其效果等问题,这对理解女性在该文本中的位置和角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在其《白象似的山丘》中采取了外视角的叙事模式,叙述者仿佛是一个旁观者,读者通篇听不到他的声音,而作者却通过简短的人物对话及有限的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故事及其主题,使读者从中领略了海明威那言简意浓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的短篇小说《苍蝇》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评论家们的热议。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的主人公老板的形象让人难以把握。运用叙事学中有关叙述视角的理论,可以指导读者分清这篇“第三人称人物意识中心”的典型叙事样本中属于叙述者的叙述声音与属于故事人物的叙述眼光,而结合对言语陈述手段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老板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的两面形象。  相似文献   

9.
洪昇的<长生殿>以历史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演绎出一段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在<长生殿>中,作者一改历史上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传统定位,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常人之人情人性的帝王夫妇,突出渲染了他们之间的情爱缠绵,尤其塑造了具有平等意识的杨玉环形象,反映出作者对真挚情爱和女性形象的深层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游记中显示出迥异的叙述策略。在欧洲游记中,她尽力遮掩自己的女性作家身份,模糊自己的文本控制者地位,让叙述者处于边缘地位。在摩洛哥游记中,文本叙述者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这里,东方"他者"衬托出了根深蒂固的白人优越感,并催生出一种彰显自我的强烈冲动。华顿游记中叙述策略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出当时西方白人女性作家特有的性别意识和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1.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13.
青年“穷游”现象作为近年来一股流行之风,借由网络及社会化媒介迅速演变,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征的亚文化.它兴起于青年对都市喧嚣文化的抵抗,对精神家园崩溃的抵抗以及对慢生活的追求.通过“从旅行直播到生命故事”和“从穷游圈子到旅行文学”两种方式来完成青年穷游自我形象的构建及身份认同的展示.然而,集“拍摄者”、“叙述者”于一身的青年穷游一族对风景美图的过分关注,使其难掩“表演”、“自恋”的嫌疑,在消费社会里更是成为商业化收编与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爱情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的情节中占有重 地位,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屠格涅夫小说描写的爱情纯洁、含蓄、散发着芬芳的诗意,却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因而研究屠格涅夫的创作,其中爱情描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虽然叙述了一个同时搀杂谋杀和爱情两大元素的故事,它真正关注的东西却是非大众的。细密画家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追求与分歧成为小说着力表现的部分,他们建构了一个文化生产的场域,这个场域有其独立的运行规则,但其独立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杨布打狗     
浩子 《人事天地》2007,(11):1-1
《列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是杨朱之弟杨布,有一次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外出。后来天下雨,身上被淋湿,他就换了件黑色的衣服回家。结果家里的狗跑出来,冲着它直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业大潮的到来,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严重挑战.张欣通过其作品中一个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当今都市中金钱对爱情的介入,以及人们面对金钱与爱情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综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都以描写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在他的笔下,爱情都是以优美抒情的风景描写为背景,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感伤愿望,爱情虽然美好,但它带来的是痛苦、失望和死亡.在他有关爱情的主题中无一不抹上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庞阿》到《离魂记》,离魂故事中的现实爱情因素与神怪因素的比重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反映了创作主旨从宗教宣传到关心现实的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于由六朝到唐代文化意识的某些转变以及唐代士子文化心态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