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亲历"四七惨案"到参加五卅运动1924年9月,黄孝敏考入福建大学中学部,来到具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州城。从古田县达才溪走出,来到平湖,再到县城,进而省城,黄孝敏的人生轨迹是一步步往外走,随着视野的扩大,他的心智也在逐步地成熟。黄孝敏就读的学校是福建大学中学部,也称"福建中学"。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23日,是黄孝敏烈士殉难60周年纪念日。 黄孝敏同志是我省早期的共产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州党和闽中党的优秀领导者之一。他经受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长期考验,展示了多方面的才能,对我省党的建设,革命武装的建设,根据地的建设以及群众斗争的开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和入党介绍人。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父亲朱镇中,是江西省瑞金县壬田乡洗心村人,1932年参加红军,先后在红军瑞金补充师第二营和红一军团当战士。长征时父亲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第八连的一名班长。1934年12月初,红一军团第一师受命在广西全州黄沙河一带阻击敌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父亲随三团从大  相似文献   

4.
北平和平解放已经50年了。当年,作为和谈主要参加者邓宝珊的女儿,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这件事。我父亲在北平和平解放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所以能促使和谈成功是有历史渊源的。父亲和共产党的关系我父亲幼年家境贫苦,他曾当过学徒。1908年(14岁,多报...  相似文献   

5.
我的好父亲     
1996年7月22日,是我们全家悲痛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所敬仰的父亲,没有留下一句话,就悲壮地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悲痛中追忆父亲的音容笑貌,想起他老人家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一生,我时常泪流不止。1950年家乡解放,父亲也跟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跨进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学校。1957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小学,但这时他的弟弟妹妹也该上学了,作为长子,父亲只好忍痛丢下书包,让弟妹进了学校,自己则打起农具,开始了艰苦辛劳的人生之旅。父亲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记得1977年,邻居罗安华…  相似文献   

6.
正2000年春节,父亲郑重地跟我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干什么的,而在于他干了什么。再说了,城里不缺你一个公务员,可咱们村需要大学生啊,你带个头,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回咱们村创业的。"2007年,我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村民们的掌声中,我看见父亲微笑着向我点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亲这些年身上的责任和良苦用心。送别那天,看到无数的群众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为父亲送行,那一刻,我觉得真正理解了父亲。在父亲的心中,深深地眷恋着这片热土,更深深地爱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执着坚守,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7.
李黎力 《世纪桥》2012,(10):10-17
今年五月三日是我父亲李范五100周年诞辰,几十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父亲,每当我想起他总是心绪万千,热泪盈眶,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8.
<正>1984年10月27日,胡耀邦同志视察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时,在日照接见了我的父亲、致富能手魏振东,并兴致勃勃地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推翻三座大山是英雄,实现四化宏图是能手。"胡耀邦同志为什么称我父亲是英雄呢?这得说说父亲抗战的故事。父亲1924年出生在莱芜县辛庄镇芦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5岁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入党,18岁毕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滨海军分区日照涛雒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     
龚其云 《共产党人》2007,(23):54-55
天蓝得很干净。阳光便倾泄而下。到处都明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远远地,就看到了山坡上父亲的坟。那坟被橙红色的砖覆盖着,格外显眼。5年了,这坟竟然还新着,仿佛昨天才刚刚垒起。而父亲也似乎从未离我们远去。  相似文献   

10.
海燕 《前线》1987,(11)
问:三年前,我在国外留学时,父亲病故,我的胞弟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因母亲早逝,我和弟弟就成了父亲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今年,我回国后,便与弟弟商量继承父亲的一部分财物,但他总是不予理睬。无奈,我欲诉诸法院,又听朋友说,这件事已超过  相似文献   

11.
正我于1932年3月3日出生在重庆,抗战时期,家住江北陈家馆田家院。父亲陈万金是四川广安人,12岁来到重庆。母亲谭陈氏,与父亲结婚后,在家操持家务,父亲则在外帮工。家里有3间房,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直到有一天,噩梦降临。瞬间成为了孤儿1939年5月3日中午,空袭警报拉响了,我们一家三口与邻居们慌忙离家,纷纷找地方躲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王绥礼,又名王经三、王明策,1909年生于文昌县文教镇三港村一个贫寒农家,因排行第三,乡亲称他“哥三礼”。  相似文献   

13.
我从关外来     
1947年,我父亲从东北葫芦岛邮局调往天津。又过两年,为了能回到我祖父祖母膝前,他贸然辞去天津的工作,来到北京。对父亲说来,放弃已打下多年根基的邮局工作,从头开始学习银行业务,显然不是一件幸事。他是一个很自强的人,后30年却过得辛辛苦苦。可是,父亲的这一变迁,却给我带来莫大的运气。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 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 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  相似文献   

15.
<正>阴沉许久的天终于放晴了,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暖暖的。陈新海赶紧给父亲穿戴好衣帽,推着父亲到屋子外面呼吸新鲜空气。今年50岁的陈新海,曾经因为梦想离开七师一二七团到内地打拼,而今,为了照顾重病的父亲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回到了父亲的身边……2009年12月的一天,正在四川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一生是悲惨、辛酸、痛苦的。重庆大轰炸,炸残了我的腿,心理的伤害更是伴随一生。厄运降临1931年5月22日,我出生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大两岁的姐姐。我父亲是名中医,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受封建思想影响,重男轻女,我的降生没有给家里带来欢乐。1937年我弟弟出生了,父亲对惟一的儿子百般疼爱。就在这一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17.
田培良 《实践》2008,(6):12-13
一我是读着《党的教育》长大的。最早见到这本杂志,是1960年的冬天。那年我只有九岁,是包头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见父亲用母亲绱鞋用的锥子和纳底用的麻绳在装订一摞书,就凑到跟前去看。那些书跟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大小,但比语文课本要薄好多,我数了数,一共24册,父亲把它们订成二本。我拿起已经订好的一本,见封面上的4个字写得很潦草,就问父亲:"这是什么书?"父亲告诉我:"是《党的教育》,是给党员们看的。""我看看可以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父亲宋时轮将军原名宋际尧,1907年9月10日生于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父亲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对党忠心耿耿,无限热爱。无论是打仗、搞军事科学研究,还是对子女的教育,父亲都是以严著称,处处体现出"严守初心、严格治军、严以修身"的"三严"作风,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严守初心——辗转三次入党父亲传奇的一生动人心魄,三次入党的经历扣人心弦。1921年,  相似文献   

19.
(一)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方针,闽中特委遵照中共南方委员会的指示(一九三六年秋,特委派黄孝敏、余长越赴香港与南委接上关系,同年十二月黄、余返回闽中,此后,香港即定期寄来《救  相似文献   

20.
文华清 《党的建设》2008,(10):46-46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只是短暂一瞬。可就是这30年,让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大学梦变成了现实,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准备上县重点中学。得知消息后,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