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8):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7):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现,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6)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工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论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生态批判思想。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生态问题。究其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由此,实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工业化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从制度根源角度探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态批判思想,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余满晖 《世纪桥》2012,(21):36+50-36,50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阐发他的生态批判因而其思想带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而到了1845年以后,他开始完全从物质实践出发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最终走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此,当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绝不能照搬“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意识,而只能以他1845年以后的生态批判思想为指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批判、继承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洞察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指明消解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基因、西方文化难以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致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出现了"裂缝".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共产主义,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包含三重蕴含,即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社会物质变换。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泛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遭到破坏,出现了物质变换裂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的生态批判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也有对马克思、毛泽东朴素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辨证哲学思想和毛泽东朴素生态文明观为邓小平生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中国实际实现理论创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由驾驭征服向共生共存转变,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创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助于营造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和近代自然观的扬弃,并演变成现代实践论的自然观。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共生的关系,作为内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基本原理和坚持与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中国化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批判视域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哲学批判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二是以社会批判揭示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根据所在。通过双重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人类自身及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理论建构。系统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涵的批判品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莲香  朱红 《求实》2012,(10):12-16
马克思在对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劳动的生态尺度和劳动的生态本质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劳动实践,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方式,有效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生态思想以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原则为逻辑遵循,以“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为逻辑主线,在批判与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性发展。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作为革命的理论,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作为实践的理论,它指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生态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再思考,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认识自然财富观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自然财富观的弊端,从而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自然财富观。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转变,其中最重要是财富观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自然财富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价值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论等重要思想观点,实现了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当代重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取得预期效果,仍需以马克思自然财富观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目标,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自然财富观,并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成果的维护中。  相似文献   

14.
王耀德 《求实》2004,4(12):14-1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技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社会过程 ,技术本身是有生态价值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批判是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技术一生态问题解决或人与自然的协调 ,不是纯技术问题 ,不能单纯地对技术进行批判甚至贬抑。  相似文献   

15.
《反杜林论》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著作,其中也包含了恩格斯零散的生态观的思想,最主要是关于生态自然观的论述,如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反观中国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杜林论》中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资本逻辑占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生态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理论挑战: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对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异化关系的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以绿色发展和社会公正为最终价值指向,旨在消解和超越资本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自然、社会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复归,从而真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规律和对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了伦理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割裂还是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西方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四个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向度,其核心是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关系与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共同体”形成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不仅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和理论创新,而且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早期马克思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实践和历史三个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统一关系的社会实践基础,提出了人类利用自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和方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建立起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