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秦始皇,谁都知道他是一个专断的暴君,人人都知道他焚书坑儒的劣迹,读书人都会想到尉缭子对他的评价:“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  相似文献   

2.
一车间张书记嗜玩,篮球、排球、乒乓球,什么都能摸两下子,扑克也能甩几把,象棋、围棋摆几盘,“搓”麻将,也称得上“里手”。大家每逢玩时都叫上他,他也很乐意与大家一起乐和乐和。不知什么时候,喜欢“搓”麻将的几个小伙子不叫他了,而且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他。不久,他得知这几个人“搓”时都“挂点儿”,进一步了解,“挂”得还不少。这引起了他的  相似文献   

3.
湛旭彬 《各界》2010,(9):61-64
在是否发动群众去反贪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一直都主张“官”、“吏”区别对待。对待“污吏”,他一直在《大诰》里不遗余力地号召群众去“造他们的反”:但对待“贪官”,他的政策却一直都表现得相当克制。个中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4.
朱正 《民主》1996,(10)
鲁迅头上戴过的帽子可谓多矣。在他生前,好听的,例如“思想界先驱者”、“青年叛逆的领袖”、“中国的高尔基”等等;难听的,例如“世故老人”、“刀笔吏”、“封建余孽”、“堕落文人”等等。以致他不得不发出“头少帽多,身心交病”的慨叹。可是,不论是出于好意和恶意,都没有称他为政治家的。这是很自然的。鲁迅是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家与政治家经常处在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瞭望哨     
《瞭望》1989,(9)
某工厂有人上班干私活,领导对他提出批评,有人马上出来圆场:“如今大家都这样,不必大惊小怪”。公共汽车上有人逃票,售票员让他补票,马上有人搭腔:“如今大家都这样,何必认真?”说到有些人行贿送礼,套购、倒卖国家紧缺物资,大发横财,也有人说:“大家都这样!”说起有些掌权者以权谋私,甚至敲诈勒索、询情枉法,人们也漠然置之:“大家都这样!”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油是跟着李晔走的:他到东濮,东濮出油;他回胜利,胜利出油。”也有人不服气,说:“不是李晔有本事,是他运气好,油都叫他碰上了!”其实,并不是李晔有什么“好运气”,而是他善于把“决策”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工作者给他当“参谋”。  相似文献   

7.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8.
阮籍在竹林七贤中要算长者了,比山涛大五岁,比嵇康大十三岁。他同曹家、司马家都不沾亲带故,但他父亲阮瑀却是曹操身边的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许多军国书檄都出自他的手笔,也算是曹魏已故大臣。 因着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的一封信里,引用了阮籍的一句话来比况自己——“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的知名度曾一度提高。但时过境迁,连“文革”都淡化得快要忘却了,何况毛泽东的信,更何况那信中曾引用过的一句话以及说这句话的人。 在知道竹林七贤、知道阮籍的人中,大抵也都只注意到他的狂放。许多画家画过竹林七贤,几乎无例外的都把他们画成一群世外高人,悠闲自得。诚然,他们的狂放载诸史籍,即以阮籍论,都说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倜傥放荡,行己  相似文献   

9.
有位同志从来洗澡都是用肥皂,看到许多年青人用这个“膏儿”那个“水儿”的,心里不免感到他们太“奢侈”。某次,他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他也试试“奢侈”的味道,他才感到那“膏儿”呀、“水儿”呀,的确比肥皂好得多。从此他再也不认为这些东西是“奢侈”品了。类似这种因为不了解某些生活知识而造成误会、隔阂的事情,屡见不鲜。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在提倡政工干部要学点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同时,也应该学点生活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张 《瞭望》1994,(37)
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似乎革命党就是他,大嚷“造反了!造反了!”吓得未庄人都以惊惧眼光看他,连赵太爷都称他“老Q”、赵白眼也呼之为“Q哥”.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不到未庄,也是看得见的.如果阿Q真是入了革命党,有了一官半职,赵太爷们不尊之为Q老、Q公才怪呢!不知是出于提倡文明礼貌、敬老尊贤呢,还是“官本位”的观念已深入人  相似文献   

11.
在安徒生的故乡,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蓄着平头的中国摄影家。传媒称他是“北欧上空的一颗新星”。在摄影史上他已经创造了五个“世界第一”。他说:“我计划在三五年内奋斗到八个、十个第一”。他的名言是:“开中餐馆并非海外华人的唯一谋生之道,在其它领域里华人同样有所作为。”彭忠民用镜头拍摄世间万物风云的  相似文献   

12.
钱之俊 《各界》2014,(8):12-15
“文弱书生”,用在钱钟书身上其实还是很贴切的。和他渊博宏大的知识结构比起来,他的身体显然不具有对称性。他的好友郑朝宗说:“有时你不免惊奇,像他那样弱不禁风的人,怎么能吞进那样多的东西,照一般的想像,一个胸罗万卷的人,理应具有约翰逊博士那样魁梧的躯干的。”其实从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前,钱钟书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青年时和陈衍(石遗)往来密切,自言:“自分不才当被弃,漫因多病颇相关。”石遗老人因此建议他:“余见其多病,劝其多看书,少作诗也。”郑朝宗说他“年尚未四十,而体赢善病”。特别是困居上海八年,他“心情奇劣”,身体时常不好,每年生一场病,一病往往一个多月,请医问药都没用。解放后到“文革”前,生活较为安定,衣食无忧,又值壮年,他的身体很好,稍微发福,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个阶段。许渊冲五十年代初遇到钱钟书,“胖得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许燕吉 《各界》2014,(2):20-21
在香港,妈妈监督我和哥哥读书,或清算我俩的错误,都是在爸爸下班回来之前。爸爸一进门,马上“结业”,我俩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聚到爸爸身旁,快乐无边。爸爸大概不会打听我的“劣迹”,就是知道,我相信他也不会嫌弃我,因为他喜欢孩子,而且见孩子都喜欢。公公说他是“孩子头”,妈妈也说他“不分大小”,的确,我们和他一起玩时,一点儿也没觉得他已是四十大几的一位长辈。  相似文献   

14.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5.
“种入迷,爱如命”。这是皖西大别山区六安县人对他的评价。 25年来,他献身林业事业,在六安县的荒山野岭到处都洒满了他一片绿色的痴情。 他就是连七品官都算不上的六安县林业局局长刘德山。 1965年冬,刘德山由公社书记调任燕山林场场长,开始了他的“绿色生涯”。  相似文献   

16.
“高校里到底能不能接纳异己?能否兼容并蓄?高校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高校为何缺乏创造力?多多少少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答案。”以提出“大学衙门化”而著称的“明星级”学者张鸣最近遇到了麻烦,他被撤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一职,几天前他给本刊记者打电话称“可能连教授都要被解聘”。  相似文献   

17.
孙庆平 《团结》2003,1(6):78-8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都深刻地影响过近代中国社会,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及创造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现代文明国家的伟大构想,源于他“融贯中西”文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印刷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誊印(通常称“油印”)却不是国粹而是舶来品。它的发明者是美国爱迪生。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号称“发明大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钢版誊印也是他发明的。爱迪生向来对一切事物都喜欢探究,对于印刷他也很感兴趣。那时美国早就有了平版印刷,但他觉  相似文献   

19.
俗云:“有为之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他青年时代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徒步跋涉进行调查研究,以后又长征万里,信步过长江,走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他“道通天地有形外,入风云变幻中”,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他的渊博学问、崇高理想,伟大实践、卓越胆识,凡是与他作过长谈的人,都无不击节赞赏。毛泽东是读书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三处,是铁道部同类企业中的第一亏损大户,人均负债1万元。如今,却一跃成为全路同类企业的盈利大户。谈起这些变化,全处上上下下都说这得益于改革;而讲起改革,干部、工人又都夸党委书记顾中久,说他在改革中站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上。改革“路障”多,他甘做“清道夫”如今,改革已全方位、深层次地进入了“深水区”,上了“快车道”。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触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发各种思想问题。对此,顾中久就象一个辛勤的“清道夫”,改革途中哪里有“路障”,他就在哪里工作。前年,处里决定改革管理体制,精简非生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