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典型制度安排。城镇化进程中,“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三大要件遭遇挑战,导致“村民自治”职能弱化。从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剖析“村民自治”社会管理失效的原因,提出从村民自治走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作为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依据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两委"关系界定、乡镇干预村民自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村民大会机构的设立、村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等主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经济因素是村民自治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目前,其制约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取向的不一致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村级经济的欠缺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消除这些制约,应从五个方面加以注意1、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政治利益;2、农村村级组织模式的设立和运行应当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3、改革现行县乡政府机构和转变工作职能;4、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强化村民作为纳税人的现代公民意识,积极参与政治过程;5、整合乡村社会的利益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和干预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影响制约村民自治进程的一大消极因素。笔者通过对宗族势力比较突出的重庆市C县G镇的部分镇、村干部及村民的实地调研及访谈,分析了宗族势力对村委选举的影响和对村务的干预的现象和根源,并提出了限制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负面影响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的类型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影响村民自治主要有经济因素和干部因素。我们要以村民民主参与度和满意度为标准 ,把我国目前的基层民主自治看作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努力实现村民自治由“低参与”到“高参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效果受诸多条件影响,村民政治意识是必要条件之一。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政治意识,是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中面临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制约村民自治实现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是关注、改善、提升民生的应有之举。在民生视阈下实行村民自治,无疑需要新思维和新措施:以致力于民富为村民自治的根本动力;以保障民权为实现村民自治的评价标准;以提高民质为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8.
解决各省级贫困村贫困的根本方法要从外部援助和内部整顿两方面进行,但从扶贫中所发现的问题及结果来看,村级组织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村民自治组织内部的整顿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以及正确处理“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四个民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根据笔者在滨村的观察 ,滨村民主监督几乎不发挥作用 ,但村委会维持运转 ,大家相安无事。对于这一普遍问题 ,笔者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分析 ,认为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价值偏好的不一致性等因素限制 ,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村民在民主监督中不可能完全理性 ,采取“最优方案” ,而只是从具体情况出发 ,采取符合其“欲望水平”的“满意方案” ,这是民主监督乏力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畅通村民自治信息、健全村治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安排、提高村民、村干部素质 ,以加强民主监督 ,保障村民自治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0.
村级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村民自治是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一项基本制度。现实中村民自治机构存在着行为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村权三分、三会自治”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在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本质是民主自治,核心是权力制衡,特点是程序规范,搭建了“民主受保障”、“权力受制衡”的村治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妨碍我国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六种小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及笔者对部分农村的有限调查 ,分析揭示出了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质量的六种小农心理因素 ,即依附心理、盲从心理、事不关己心理、政治冷淡心理、狭隘的功利心理和保守心理。这六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是影响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它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民对村民自治活动的参与质量 ,从而致使我国相当部分村民自治长期处于低质运行状态。因此 ,我国村民自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还有赖于农民心理素质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善治”的本质特徵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民主执政的理念体现了执政党对“善治”的追求,村民自治是民主执政理念的实践。天津市武清区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民主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村级党组织民主执政能力与村民自治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实行了村支书担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的制度;针对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广泛性要求与村级民主成本短缺之间的矛盾,推行了户代表会议制度。本文从武清区近期深化村级民主的实践分析入手,论述了村民自治与村党组织的民主执政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是村民自治深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经过十几年的村级民主实践,村民自治与村级党内民主已初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为防止村民自治的异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两委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层根源,其实质在于权力与利益之争;实现村庄“善治”需要村级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互动与合作,在大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其民主执政能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科学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并逐步建立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以及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制约和影响,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如动力衰减、能力不足、支撑不够、议行无力以及长期困扰自治有效实现的"两委"矛盾、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村民代表会议召开难等诸多困境,影响并制约着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针对现实情况,上海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背景下,开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应成为维护乡村社会权益的组织依托;当前在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乡村自治性组织的维权性功能存在着缺位、错位和异化的现象,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构建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进乡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通过政治环境的发展、制度机制的重构、文化观念的培育,挖掘和塑造村民自治性组织作为村民群众维权性组织的组织资源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治理方式。目前,人们对这一方式的研究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侧重于对村民自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合法性的研究,其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问题——村民自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因此,立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现实的指导性实在匮乏,有“绕道而行”之嫌;另一派则是侧重于对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相关理论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可操作性的研究,其回答的是“如何实行村民自治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问题——而相比之下,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就“如何实行村民自治”问题,对农村自主治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主张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治理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给当前农村的治理带来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过程、原因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的治理制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自治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情况,客观上要求对其进行改革.村民自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来源于村民自治内在体制性的弊端和外在制度环境的变化.村民自治能否通过吸收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要素来解决自身的体制性弊端以及创新村民自治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的运行机制,是考验村民自治制度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苏北Y市B镇实地调查,在现阶段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府越来越表现出两重性的作用,根据产生两重性原因之所在,应从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两条路径出发,实现乡镇政府在村民自治中合理角色的归位,达到乡镇政府“指导”与村民“自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从原则上规定了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如何规范村民自治行为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明确指引,加上观念和文化及各种利益的影响,村民自治工作不依法现象比较突出。村民自治的法律建设必须从完善和落实制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吕伍 《学理论》2012,(24):9-10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农村和谐秩序必不可少的选择,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文章尝试以村民自治的内涵为依据,对现阶段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剖析,并进一步从基层政府、村民自治能力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结构是指各治理主体在各自权力、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行为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表现形态。内部结构是指由现有制度体系规定的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模式。但在基层国家权力的作用影响下,村民自治表现出了比制度规定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多变的关系,各治理主体之间产生了许多冲突和矛盾(如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形成了村民自治的外部结构。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过程中,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交叉重合,形成了村民自治的现实结构:一方面,乡镇党委通过对村党支部的领导关系以及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地位取得了对村委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又通遍对乡镇政府的领导关系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实现了对村委会的实际管理。这表明,村民自治并未使得国家权力从乡村社会退出,而是继续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承认这一现实是提高村民自治绩效的基本前提。本文旨在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村民自治结构作一梳理分析,这对于我们清楚认识村民自治的现实,明确并理顺村民自治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