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2)
当前,社会信任危机问题几乎弥漫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以社会信任危机的逻辑形成为切入点,对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分析框架,最后探讨了相应的缓解之策。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才能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危机。  相似文献   

2.
论信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信任度较低,社会资本匮乏,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缓慢,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消除信任危机,建立高强度社会信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社会互动的桥梁,没有了社会信任,社会进步将会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酿成事故、助人为乐反成被告等热点话题,表明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积顿推进社会信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需求。鉴于此,本期专题围绕社会信任的话题,从社会信任类型、社会信任模式、社会信任建设等角度进行多方位探讨,以期着力实现社会信任建设的深度思考、深度认同和有效推进,全面提升社会信任建设在维护社会和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一项对13个村庄社会信任情况的调查,采用问卷抽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社会信任危机大背景下的四个生长点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转变传统信任模式,构建新型社会信任机制是促进这些生长点发育和成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包括负面特征信任危机、不当行为信任危机和制度不公信任危机三类。宏观上,政府信任危机与社会信任水平整体下降、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与公众期望存在较大反差、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防止和治理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必须着眼宏观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6.
谭松英  李作化 《学理论》2009,(15):156-157
信任危机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必需面对的问题。图书馆信任危机主要分为两种:内部信任危机和外部信任危机。通过适当的信任危机管理干预,能够消除图书馆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导致各种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不仅给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冲击,而且会损耗中央政府的合法性资源。变异的政策运行、错位的政府角色、失衡的利益格局以及非理性的问题归因是造成农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建构互信通道以及构建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09,(22):5-5
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人说,“被”现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有人说,“被”现象扭曲了中国社会,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基本规范及公权力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说,“被”现象预示着公民意识已深入人心,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型。  相似文献   

9.
时代精神,就其属性而言,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有过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当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旋律在大力弘扬这些时代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乃至淡化和侵蚀时代精神的现象。其尤为值得关注的,当属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鲍情圆  杨钦 《学理论》2011,(12):25-26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信任,无论是人格信任还是系统信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状况,直接引发了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借鉴卢曼的信任理论,以期对迈向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作出经验解释和提出制度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1.
面对城市社区出现的新变化,单纯的制度建设显示了其不足之处.而提高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则可以很好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从而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社区社会资本的深层检视,我们发现当前城市社区存在信任危机、共识性规范缺位、居民参与不足和社区关系网络弱化等不和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4)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种新的信任危机——网络舆论危机。如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一条利用社会资本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是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政府信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加快改革,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转换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政府"信任危机"。对此现象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并深入探讨政府遭遇"信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政府信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际信任到系统信任的转变过程。根植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开始解体,而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系统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变迁,社会转型期出现法律信任危机。唯有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综合性机制才能克服法律信任危机并进而建构起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失范必然诱发或加剧社会信任危机的连锁反应.传统"重人治、轻法治"的行政心理,公共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不规范,政绩评估不科学,官员激励晋升不公正等是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原因所在.克服公共管理失范,必须培育公共管理精神,构建政府信用体系,落实依法行政规范,优化公共管理决策,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淑芹 《理论视野》2011,(10):39-41
当下诚信严重缺失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及其社会焦虑,使得诚信建设成为政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诚信建设问题上,我们既要反思传统诚信德性的局限性,契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注重诚信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也要避免西方信用制度的片面"移  相似文献   

18.
算法决策已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技术。由于算法决策系统的复杂性和科技依赖性等特征,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引发隐私泄露风险、算法决策错误风险、算法偏见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算法风险,使用户面临不确定的算法决策环境。算法风险会引发公众对算法决策的信任危机,产生算法恐慌情绪并可能导致算法污名化,进而阻碍数字中国的进程。应对算法决策的信任危机,理念层面,要明确算法决策的技术理性;规制层面,要提前规避算法决策的风险;声誉层面,要为算法决策正名,实现算法"去污名化";用户层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算法用户环境,以构建算法决策的社会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5):8-13
互联网为谣言提供便捷快速的传播平台,一定社会情境下的消极社会心态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重要诱因。网络谣言产生具有客观性和难以预测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网络谣言映射部分社会心态,这包括负面情绪、弱势心态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心态与网络谣言相互作用:消极社会心态下的人们更易信谣传谣,消极社会心态在网络谣言中传播扩散,在网络谣言动员中容易转化为集体行动等。网络谣言必须加以治理。基于社会心态层面的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法治国家和提高公众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8,(2):118-125
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问题。从科学主义视角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存在学科惯性并且容易被利益掣肘,风险归因理论和风险界定方法具有局限性,科学评估指标及评估模型具有刻板性,以及评估过程中专家与公众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陷入"信任危机"困境;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由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人性的自利性与脆弱性以及个体认知风险的差异性,使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陷入"利益冲突"困境。为了有效克服双重困境,在评估主体层面,应重视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完善专家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评估方法层面,应以社会民意调查为基础,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在评估内容层面,应灵活运用评估指标,建立特殊化模型;在评估过程层面,应强调风险信息的双向流动,实现专家与公众的认知统一。以人为本,在人文主义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估,以此提高公众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