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简整合优化再造政务流程,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数字化的现代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以“政府再造”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流程再造”引入政府部门,实施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并重的绩效管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通过行政服务大厅的形式,积极进行政府流程再造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福建龙岩市为例,近年来龙岩市致力于改善投资与发展环境,政府较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进行政府流程再造,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2005年福建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度全省投资环境测评中龙岩的评分由2002年度的第8位上升为第2位(紧随厦门之后)2006年该报告显示2005年度龙岩评分再次名列全省第二。政府流程再造有效地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政府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 ,就是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要求 ,加快政府管理的变革和流程的重组 ,并借助技术手段 ,达到为公众提供社会化综合服务的目的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出了全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是现代科技与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和推进电子政务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行政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在治理模式上的重要创新,它实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但作为政府改革的试验田,其运行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如行政服务中心难以清除传统管制理念、部门主义严重、定位不准确、管理效力乏力等。因此,要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组织模式,必须要有政府及法律的强力支持,促进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与组织再造的结合,适时组建跨职能团队,注重配套改革的进行,唯此方能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政府改革与政府流程再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树文  李青 《理论学刊》2004,(12):83-85
通过政府流程再造的方式建立服务型政府 ,是现阶段实现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政府治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并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最终推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对政府改革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政府流程再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政府流程再造的内涵政府流程再造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思想为基础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 ,把与公众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 ,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 :…  相似文献   

7.
发展电子政务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快朔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朔州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朔州市推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朔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朔州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电子政务建设,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而使网络更好地为朔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电子政务不仅是对传统政务的超越,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政府流程再造、政府服务方式的变革和政府革命。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固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性矛盾以及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的执战,从而要求政府必须加大自身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转型.应当通过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筑电子政府框架琮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本质的新旧官僚制下的电子政务建设限于简单电子化或者优化职能,而信息化本质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指引着电子政务向流程再造、电子民主、全面响应和无缝覆盖的方向发展。中国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进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在基本摆脱了政务的简单电子化之后,多数正着力结合行政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少数在尝试政务流程再造和扁平服务的创新,增加了电子民主内容的电子治理则是发展的方向和下一阶段的重点,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以而且应该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在现实状况下作出的合理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管理活动中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开展了多项改革行动,包括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子政务、政府超市、政务公开以及行政效能建设等。然而,由于服务型政府理论的不成熟和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战略层次上思考如何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电子政务,以全局观点发展电子政务,并从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建立国家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是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对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行政层级为切入点,从内部管理、外部连接以及立法环境等视角对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了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省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关在履行职能、完成所承担的各项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实现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及其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规范、透明的服务模式和过程,是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手段上的变革与创新。顺应知识信息化、业务数字化、办公网络化、运转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已成为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一项迫切要求。一是提高政府科学行政的能力。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科学行政的核心是要实现决…  相似文献   

16.
国外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电子政府建设是发达国家在政府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共同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电子政府建设日新月异,以政府门户网站为裁体的电子政府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府在办公手段、管理理念、行政流程、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信息处理数字化、政务运行网络化、管理流程程序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政府形态虚拟化以及管理模式民本化成为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大背景下,要求政府不仅要有高效率,而且还要低成本。但是,由于政府自利性的存在、政府成本观的缺失等原因导致了中国政府成本居高不下。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引入竞争机制,树立成本观念;重构政府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改革政府治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加强行政法制约束;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创新人事制度;培育发展第三部门,采用先进管理手段,是降低政府成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管理的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等。  相似文献   

19.
茹婧 《理论研究》2011,(5):44-45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从角色的重塑、理念的转变及制度的再造入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子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已成为各国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玉林市电子政务建设为例,阐述了电子政府建设对公共行政改革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地方电子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新电子政府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