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现代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和原则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因此,在前哲时贤认识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法家法治思想中有关君权至上与法律至上的问题、君主本位与国家本位的问题、重刑治国与轻刑治国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一切法治国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是法治之所以区别于专制,人治的根本特性。本文认为在我国确立法律至上思想非常有必要,并就此探讨了保障法律至上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法制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无比的重要性。法律至上思想即法律极大权威性思想,是邓小平法制理论的核心和精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一,阐释了法律至上的科学涵义。二,论述了邓小平法律至上思想的主要内容。三,邓小平法律至上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康系中国近现代著名法律家之一,他从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从事立法、司法工作50余年,也勤于著述,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尤以刑法思想更为突出.本文对董康关于刑法的起源、发展变化、刑法的公布与罪刑法定、刑法与礼教的关系、改革刑制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阐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 ,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 ,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 ,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 ,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 ,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 ,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 ,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又称法律儒家化或礼教法典化,表明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法的内容渗透着儒家的伦理精神。在中国法律伦理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  相似文献   

7.
法律至上,是一切法治国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是法治之所以为法治而区别于专制、人治的根本特性.当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主张之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法律至上作为法治的一项根本原则,逐渐在支配着人类的治国观念.  相似文献   

8.
清末礼法之争中,就修律与收回领事裁判权关系问题的辩论表明,法理派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修律本身并不能收回领事裁判权,但在礼教文化占主流地位而法理派本身又不敢正面否定礼教文化的价值的情况下,只好拿“危机论”(即领事裁判权问题)作为推进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手段。这本身表明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是认同和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的精神和原则的,他们希望用西方法律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此,清末修律中收回领事裁判权问题不过是手段,法律的近代化才是目的。手段和目的的不相协调,是导致晚清刑事法律改革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王洪 《现代法学》2003,25(6):31-35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已发展成为各国家庭法在处理父母离婚后子女监护案件时的最高准则。虽然该原则其概念本身含有不确定性 ,具有多种可以不同明确表达的空间 ,但采用该原则的世界各国仍致力于列出若干决定子女最佳利益的具体准则。本文作者主张我国婚姻法应引进“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处理子女监护问题时的最高指导原则 ,摒弃父母权利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深,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在法治理念层面,法律至上原则逐步确立,公平正义理念得以养成;在法律制度层面,国际法已经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成熟;在司法实践层面,国际法加快了中国司法实践涉外化的步伐,国际法的发展要求中国改变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建设法律至上的检察法律文化,塑造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法治理念在社会不断呼唤法治时代尽快到来的今天,作为司法机关,法律至上应是检察机关首要的文化理念,加强法律至上的法律文化的建设也是检察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不断加强对检察干警法制思想的灌输和教育。其次,就是严格依法开展各项检察工作,要把依法办事贯穿到各项检察业务之中。第三,加强检察法律文化建设,还应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和学习,辩证地学习和吸收各种法制思想和理论,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检察法律理论。坚持法律至上就要把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事实为…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以鲜明的形态和形式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个至上是我国宪法原则、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的国体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所决定的。检察机关坚持三个至上,就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执法为民的践行者和人民权益的保护者、依法治国的推进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对大法官、大检察官关于"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这是法律理想主义所奉行的法律至上原则在司法中的体现。作为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我国司法重视的是制定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从而强调国家权力在社会调控手段上的一元化,并把正确适用法律作为评价司法是否公正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中国社会的基层,调整着人们的行为的规范却更多的是世代传承的、约定  相似文献   

15.
第一,“3性”原则优化司法理念。司法理念的“3性”原则意味着中国司法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就是坚持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治性。要坚持司法的政治性,但不能坚持司法的政治化,不能以政治化方式来实现司法价值和功能;要坚持司法的人民性,但不能坚持司法的人民化,  相似文献   

16.
陈汉 《北方法学》2015,(3):21-26
意大利是深受罗马法家父权传统影响的国家,未成年子女一直处于弱势的法律地位。经过理论界若干年的讨论与酝酿,1975年意大利修订了民法典中关于家庭法的部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实现了有限平等化。承认父母子女的利益是各自独立的,而且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诸多的司法判决都认可子女的意愿优先。监护权的行使,受到公权力的监督,无论是剥夺父母的监护权,还是临时性的收养,在监护障碍消除之后,往往还是鼓励孩子回归其原来的家庭。在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上,司法积极介入家事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点对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家庭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法律制度设置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历代思想家莫衷一是。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但“民”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中国来讲,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经历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发展过程。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它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把民为立国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它是与君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就其实质来讲,它要求握有国家权利的君主重视民众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相似文献   

18.
袁翔珠 《北方法学》2009,3(4):135-146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无形的、理念化的。道家思想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环境、创立者的人身经历、地缘文化等因素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如法律理念、法律特征、法律原则、法审美观、法律诉求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世的立法理念、法律移植、生态法建设、法学研究等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法治时代的法律位置——认真看待法律逻辑与正义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应该进入法治时代,在这个时代政治与法治并驾齐驱,在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重新塑造法律的权威。实现法治需要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法律方法论。然而,法治的实质合法性是以追求正义公平为前提的。为达到和谐社会思维决策中的正义修辞不可缺少,没有正义等法律价值的修饰,法治会失去终极目标而不具有合法性。要想使法治具有可接受性,逻辑推演的解释方法和修辞论证的方法不能缺位。认真对待法律逻辑与修辞可以支撑起一个被称为法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何之慧 《行政与法》2003,3(6):23-24
法治化即法制现代化,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是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法律观念是立法的基础、司法的前提,是法治化必要的思想和心理条件。但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社会主义法律发展史的曲折经历,法律至上观念一直较淡薄,势必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制约我国的法治建设。本文从法治化的内涵要求及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现存状况出发,论述了法律工具主义意识对中国“体制型”法治发展的阻碍,并提出法律至上观念的内涵及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