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近期,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进行的"群众与基层干部"的专题调查显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占受调查者的68.46%;二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意识比较淡漠",占受调查者的64.89%,这都与"走读干部"有着密切联系。人们把"工作在农村,住宿在城镇"的党政干部戏称为"走读干部"。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来自湖南基层的干部,近年来,随着基层干部进城安置的增多、下派挂职干部数量增多、干部异地交流的频繁,干部走读现象愈演愈烈。由于我们位置比较偏僻,很多在县与乡镇工作的干部将家安在了邵阳市。于是,有的干部一周5天时间,周一甚  相似文献   

3.
调查结果>>■58.16%的受调查者认为干部怨气重或较重■67%的受调查者认可社会风气不良受干扰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72.5%的受调查者认为心态摆不正是最主要的主观原因■76.5%以上的干部最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科学不合理;68.2%以上干部认为自己收入待遇低;58.35%以上的干部最怨上下级工作不协调■50.23%的受调查者认为怨气在天花板干部身上表现最为明显■83%的受调查者认为完善干部体制机制,使德才兼备者受重用是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4,(3):11-11
村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工作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关心、爱护村镇基层干部,为他们安心扎根基层、造福当地百姓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乡镇基层干部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坚守工作岗位,不当“走读”干部,深入村屯、深入农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5.
覃桂南 《当代广西》2008,(22):59-59
为进一步严明乡镇干部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密切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0月份以来,上林县通过四个机制,有效地纠正乡镇干部“走读”现象。  相似文献   

6.
女强人面临的主要危机或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家庭危机,占受调查者的57.61%;情感危机,占受调查者的44.05%;工作压力问题,占受调查者的42.86%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来,一些乡镇干部“迟出早归”,夜不回镇,村民有事找不到干部,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被戏谑为“走读官”。为此,龙海市把纠正乡镇干部“走读”现象作为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来抓,变“走读”为“住镇”,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们欢喜地说:“‘走读’干部转变了,乡镇大楼打亮了,乡官变成好兄弟,夜谈话儿倪心里。”  相似文献   

8.
解决当前农民负担过重这个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五要”。一要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下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干部做什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好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变过去农村工作“通不通,三分钟”,“要你出汗两分钟”的粗暴野蛮行为。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能不能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保持农…  相似文献   

9.
作好群众信访工作,化解矛盾,是基层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关系比较紧张,群众有问题不是找基层干部,把问题在基层解决,而是层层上访,不但增加农民自身负担,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增加了不和谐因素。在一些地方,群众说干部“不像话”,干部说群众“不听话”,便形象地说明了干部群众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状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起一个群众与干部顺畅交流的渠道,让老百姓能与乡镇干部拉拉家常,发发“牢骚”。海“不像话”与“不听话”@沈泉涌  相似文献   

10.
赵燚 《现代领导》2014,(7):55-55
驻村蹲点,顾名思义是住在村里。和群众同吃同穿同劳动,为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是机关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群众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地纷纷开展挂职锻炼、干部回乡、包村联户、结对帮扶等蹲点活动,但是一些干部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走读”“跑偏”等现象,群众意见不小。  相似文献   

11.
对于干部走读现象,社会上议论较多,而且大多数是批评性的,认为这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一些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试图减少干部走读的现象,但是,这些做法收效并不明显,走读现象并没有真正减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办公条件,给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基层干部无形中患上了“电话依赖症”,他们靠电话传达会议精神、安排工作、了解情况、听取汇报等。而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被群众称之为“电话干部”。  相似文献   

13.
当下,民主测评广泛运用于干部任前考察、评先推优等过程中,从而使民意的砝码在干部考核中不断加重。有效的民主测评有利于扩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干部考核管理工作的公信度,实现“群众认可”、“干部服气”和“组织满意”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57.69%的受调查者表示对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等活动现象,表示同情或谅解■69.15%的受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的现象比较普遍,超过三成的受调查干部表示经常替领导参加会议■82.97%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或部门的会风较差■会议不重要或者纯粹浪费时间,这被认为是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最重要的原因,86.67%的受调查干部认为,目前地方会议真正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的不足六成  相似文献   

15.
肖楠 《人民论坛》2012,(7):14-17
调查结果八成以上受调查者表示关注空降干部群体"反腐型"、"能人型"空降干部最受欢迎受调查者认为"避免山头主义,防止派系斗争"是空降的最大好处受调查者认为完善"空降"制度最需"增加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许多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了目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比如财税任务、计生工作等显性指标是衡量基层干部业绩好坏的“硬杠杠”,而干部人品的好与坏,为民办实事的多与少等往往成为干部看不见的“政绩”,难以在考核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更多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策不配套、中央对基层政府和农民执法尺度不一等原因,造成很多新问题、新矛盾单纯依靠基层政府无法化解,致使基层干部夹在上级政府和农民中间两头受气。基层干部形象地比喻自己是:“上边压,下边顶,乡镇干部是个出气筒”。近来,记者在河南乡下采访时,所遇的“出气筒干部”纷纷大倒“苦水”。 政策不配套 出力不讨好 由于政策不配套,或者出台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使基层干部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在不执行或变通执行之间选择,使基层干部工作起来如履薄冰。 镇平县青山乡党委书记孙英齐两年前因平摊农林特产税被群众告到法庭上,并以败诉告终。加重农民负担吃官司输,活该!但记者万没料到他竟一肚子苦水。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郧西县委组织部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访、上访当成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通过信访反映问题,把问题和矛盾暴露在基层,解决在基层。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9.
扭曲的官场现状引发官员低调人民论坛: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发现,近92%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干部低调,您认为干部低调的原因有哪些?张希贤:干部低调可以说有五个方面原因。第一,晋升无门的干部会选择低调。在官场上,相当一部分干部晋升无门,本来工作干得不错,有很好的晋升希望,但总会被上边  相似文献   

20.
人民论坛杂志2008年第20期刊登了一组关于走读干部的文章,其中,《走读干部不能再走了》一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尤其在某些地区党政干部中间,掀起了关于走读干部现象的大讨论。同时该文也受到了贵州省铜仁地区地委书记廖国勋的重视,并批示将此篇文章复印分发到当地各分管地区和部门一把手及党政干部手中,要求每位同志都要认真对照、做好表率。为什么走读干部现象,能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铜仁地区是如何治理干部走读问题的?这能给其他省市地区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