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城乡差距,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应该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农村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以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作用,并基于城乡互动视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要始终树立一个战略思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一个基本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确立一个根本之策,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住一个关键之举,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点”——信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信息化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支点”。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是我国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201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一项重大政策,摆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手段,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用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人口是农村的基本要素。人口规模是农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全面调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调控农村人口的数量规模,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解决农村各类问题和矛盾的新举措,农村城镇化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带来了新机遇、新希望和新动力。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使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