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耿江嫚 《前沿》2012,(8):53-54
日本"战后派文学"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战后派文学"作家的反战观,他超越了狭隘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站在全世界广大受侵略民众的立场,深刻揭露了战争对其他民族的巨大伤害,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五木宽之几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五木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逐渐理解以及随之变化的反战观。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层面来重新审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作为一体两面纠葛在赵树理小说中,使得赵树理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但是,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表现出来的农民代言人身份与革命干部身份又存在实际上的矛盾冲突,造成了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本质上的断裂.这样,我们能够对长期以来把赵树理看作解放区文学代表的观点做出如实的纠偏.  相似文献   

4.
杜雁芸 《前沿》2005,(11):253-255
战后,在反省二战侵略罪行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反差,其认识根源上不尽相同,也存在着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日本只有像德国那样认真反省,吸取教训,日本才会有光明的政治前途,日本才能取信于亚洲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1月4日电,1月3日11时 45分,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先生因病在日本京都府与谢之海医院逝世,享年95岁。东史郎原是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士兵,1937年应召入伍,参加了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战后,由于人性的复苏,东史郎对自己的加害行为充满悔恨,真诚地向中国人民反省谢罪,在日本各地集会上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南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日本出现了以批评战时体制,反省战时行为,和讨论战争责任为主的进步风潮。盟军总司令部主持的东京审判以及BC级战犯法庭首次系统并且细致的将日军侵略行为展现给日本国民,对后者来说是一大冲击。"左翼"二战记忆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盛行,可惜随着日本战后初期和平民主改革的倒退,"右翼"二战记忆逐渐得势。二战记忆和日本内政外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是战后日本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该流派的作家不仅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上反映战后日本颓废堕落的社会心理,而且在文学批评话语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涵,因此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有效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批评的发展。但是,由于该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背景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故在分析其文学批评话语内质的时候,应坚持事物二元论的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客观地透析其文学批评话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建构在对战前国家体制的反省和超越基础之上,基于对战争残酷性质的痛彻反思、对和平国家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富足安逸生活的追求,"经济至上主义"风潮下的"纵式社会"基础和"娇宠"心理构造,逐步导致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趋向淡薄。现代保守主义者通过对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检视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病理所在,旨在探寻增强日本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可行路径。实际上,造成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乃是"对美从属"的外交构造,如何摆脱这一困局,从而谋求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主导和界定保守派政治家们思维取向和行动抉择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9.
纵观日本战后30年重建之路,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有不少相通之处。中日两国地理区位的相近以及文化上的相通,醒示我们对这两段相似的经济发展历程加以探析比较,以期在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的发展道路上,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尽力避免重蹈日本重建30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布什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战后伊拉克的重建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由谁来掌握重建的主导权问题,业已在美国政府内、在当初支持美国打击伊拉克的"自由联合"国家内,甚至在联合国内引起了各种争论.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重建、1990年代巴尔干半岛以及最近的战后阿富汗的重建为伊拉克重建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范式.问题在于,究竟哪种模式最后会成为事实,或者说,谁将统治战后伊拉克呢?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视野下将中西文化论进行比较,呈现出各种民族性之特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同时,中西文论交流中存在着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冲突。另外,对于中国文论在与全球化碰撞中也存在严重挑战,诸如各种民族意识的撞击。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4,(1)
《开罗宣言》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重要的国际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经确定要打败日本,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使其无条件投降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省管辖,自然也包括在归还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波茨坦公告》重新确定了《开罗宣言》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当时和战后的国际正义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与强行法和全体国际利益没有违背,具有完全的国际法效力,必须予以遵守。对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内阁不断挑衅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推翻战后日本国内和平政治体制及重新武装的做法,中方和国际社会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3.
吴雨平 《求索》2007,(11):194-196
儒家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占支配地位,而且自汉代以后,成为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国家共辜的精神财富。日本汉诗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延伸,儒家重政治功利的实用主义文学观深刻而持久地支配了日本汉诗的创作,形成了日本汉诗迥异于和文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周永生 《新东方》2014,(1):46-50
《开罗宣言》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重要的国际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经确定要打败日本,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使其无条件投降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省管辖,自然也包括在归还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波茨坦公告》重新确定了《开罗宣言》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当时和战后的国际正义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与强行法和全体国际利益没有违背,具有完全的国际法效力,必须予以遵守。对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内阁不断挑衅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推翻战后日本国内和平政治体制及重新武装的做法,中方和国际社会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英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结束,有关伊拉克重建问题日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此间国际舆论认为,“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刚刚开始”。重建一个伊拉克要花多少钱?据估计在6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这将是二战后欧洲和日本重建以来的最大一项国家重建工程。围绕伊拉克战后重建,美、英、俄、法等国正在紧锣密鼓,纷纷角逐伊拉克战后重建“大餐”。  相似文献   

16.
野间宏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是"战后派"文学的开拓者和旗手。他创作的《阴暗的画》、《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等一系列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日本军队的反动本质,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追问。野间宏的文学创作手法和创作追求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二战为分水岭,日本战前的中国学研究在战后被日本学界视为战争的幕后推手而彻底抛弃,战后的研究是在批判东洋史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一门新学问。从源流来看,日本的当代中国学研究有东洋史和区域研究两个系列四个学派;从思考框架来看,存在回归传统、"中国就是中国"、普通的近代化、东亚型四种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研究领域最为活跃,引领世界前沿。面对当前日本中国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鉴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三元结构论、制度化、相对化可作为推进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一直是中日两国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受到高度重视。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东西方处于尖锐对立的“冷战”时期,中国和日本分属于不同的两大阵营,因此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中日两国公私机构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管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意识影响,但作为前人的学术成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强调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评价历史很有必要。 一、中国大陆和台…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中的不安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是很悠久的,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发生在近代,日本与韩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也是指这一时期。19世纪中期,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军事与政治压力,被迫打开国门,面临着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危险。而日本摆脱危机后,却用西方列强的方式对待东亚其他国家:将朝鲜强行变为其殖民地,并对中国进行了野蛮的侵略战争。战后,是否承认战争的侵略性质和接受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是否承认日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学者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有良知的学者基于史实对卢沟桥事变展开了较为客观的研究,另一部分右翼学者罔顾历史事实,对卢沟桥事变真相刻意歪曲,妄图撇清罪责。事实上,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步骤,也是全面侵华战略中早有预谋的重要一环。日本右翼学者的翻案论调是战后复杂国际形势的产物,是"皇国史观"的真实反映,也迎合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政治野心。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