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峻 《唯实》2008,(6):58-63
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党的先进性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逻辑基础。在新时期新阶段,要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在执政党政党化复归、执政党与社会互动机制重建,以及党的干部行为逻辑改变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执政党自身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与社会达成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在法治的框架下回归社会过程中获得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化和转型客观上对作为领导和整合社会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与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的党的封闭式一元化领导面临转型。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开展的“连心桥”工程为新时期社区党的领导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有助于实现执政党功能的复归,重建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而使执政党更好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夯实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在共同体的政治情感与政治归属,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双向过程,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互动过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内在张力是政治认同变迁的隐秘逻辑,国家与社会如何互动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变迁的深层次缘由。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论域考察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得出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激活认同之源,国家与社会相互保障、强化认同之基,国家与社会相互纠错、厘定认同之度。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相互保障、相互纠错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标尺,亦是政治认同提升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导的,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活动过程。探讨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主要制约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对中国政府树立新型行政价值理念,塑造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与同构性,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新视野》2007,3(5):78-79
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面对的一对矛盾。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对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适当反应,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转型任务是艰巨复杂的,转型期中国政治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和政府不但要确保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还要保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和谐,减少发展的代价,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要实现整体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在一定时间内构成中国政治运行与发展的主题。这就要求政治系统必须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动的格局,根据中国国情开辟出一条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是表达社会各阶层意见的载体,是国家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它既是民主政治生长的社会基础,又是民主政治成长后维系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果实的社会肌体。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倡导公平的原则,培育公民社会组织来分担政府转变职能后转移的职能。和谐社会最终体现在政府和公民和谐的基础上。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和谐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对政治领域的最大冲击是网络政治的出现。网络政治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自由性、便捷性等特征,当其挟群体力量扑向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时候,对长期在传统社会中执政的执政党构成严峻挑战。执政党必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科学地建构自己的网络角色,实现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提高网络执政水平、实现网络执政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王颖 《党史博采》2005,(4):72-75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是一种孤立的政治行为,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和决定执政党行为的取向和质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使社会处于新的多元重组状态.科学分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对实现执政党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保持政治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亦林  郭文亮 《求实》2016,(7):66-74
政治功能是社会组织的衍生功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是一种非政治化的政治参与,受制于国家选择性放权、合法性支持不足、制度化参与渠道匮乏等诸多因素,一些社会组织采取弱自主性、自我限制、自我规避等"去政治化"策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必要积极规范和主动引导社会组织通过非政治化的政治参与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夯实国家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对立显性化等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的提高。社会转型使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执政党加快自身转型的努力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形成了社会转型与政党转型的良性互动。在转型社会中,我们党需要开启新思维,从组织形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整合的需要,适应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商民主是国家政治体系中最具广泛代表性与包容性的协商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体现其特有的时代意义:有利于带动国家、社会与政党同频共振;有利于助力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提振全社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热情。  相似文献   

16.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从以往政治实践来看,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着民主转型的成败。因此,任何国家和执政党,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民主设计在民主转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大民主设计的研究力度,注重民主转型与民主设计的有机互动,力争使民主转型过程更为顺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坚持五条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坚持公民政治参与渐进式、制度化,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稳定大局;坚持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政治参与协调进行,相互促进;坚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多点突破、互动共进.其次应当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即从鼎新政治文化和加强公民教育入手,全面提高公民参与能力;从加快制度化建设入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从推动参与型行政入手,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志高 《求实》2005,1(1):47-50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 ,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政治 ,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 ,开展公民教育 ,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