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建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进程中,信用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直接关系着整个制度发展的成败得失。世界其他国家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主要为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机构两种运作模式,在分析前述模式之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在目前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政府为主导、并进行监管,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数据库为核心载体、以公司化的信用征信机构为重要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征信体系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宝军 《人民论坛》2010,(8):108-109
我国信用征信地方法规发展较早,但在隐私权的保护上存在缺陷,对信息提供者缺乏法律规制,对被征信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缺乏救济。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法律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和个人信息披露制度,设定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通知义务。  相似文献   

3.
试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佳 《理论月刊》2008,(9):121-123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体系的建构是我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它的颁布在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体系构建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暂行办法》对被征信人的重要实体权利以及程序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定,需要在执行和探讨中完善。也为法律、征信市场、政府监管"三位一体"之制度重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桂梅 《前沿》2010,(18):114-117
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公民个人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权益保护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博弈的关系。应当通过立法来实现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公民信用权益之间关系的平衡。在这方面,世界一些征信体系建设发达的国家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分析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存在的缺失状况出发,提出应当积极加强我国公民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个人信用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个人信用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个人信用立法的必要性、立法的现状和模式、立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的法定许可、征信机构的设立、征信机构的法定义务、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个人信用征信基本法律关系是在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主导下,由信息提供者、信息主体、信息使用者等关联方参与,围绕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披露与使用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群,它由相互交织的多重复合法律关系构成,即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法律关系、个人信用信息披露法律关系和个人信用征信监管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上海市围绕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失信主体惩戒三个关键环节,继续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诚信体系建设有了“规矩”上海在信用立法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使征信机构管理、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政府信息公开等初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4年2月,《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出台,规范了个人信用征信行为;5月,《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出台,促进了政府部门信息的公开。《上海市规范和促进企业信用征信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黄卫东  ;李文霞 《求索》2008,(8):63-65
信用信息的收集是个人征信制度建立的基础,个人征信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个人征信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征信制度分析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构成,并且勾勒出具体的指标,而且要根据数据源的分布特征,充分考虑数据的采集、勾通共享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央广晚高峰新闻调查:深圳交警部门近日透露,正在与多家征信机构联合建立深圳交通参与者征信体系,拟将交通违法与个人信用贷款、买房等挂钩,以此遏制行人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调查显示,"公众的诉求可能更多地……关  相似文献   

10.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萍 《长白学刊》2004,(5):40-44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公民的个人信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已成为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在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协调个人信用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势保护.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在信用信息的征集、匹配、使用、传输、储存、安全措施等方面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2,(11):87-87
安连成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9期撰文认为,在个人信用征信的整个过程中,提供者收集到关于相对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约定或法定的方式提供给合法的信用征信机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信用评估报告。上述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上海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以来,全国各地到上海“取经”者不少。据记者了解,北京、深圳、重庆等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也都有建立信用体系的类似打算,开展征信业务的要求十分强烈。但是,从目前上海试点的情况来看,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比推广上海经验更迫切要做的,是联合征信业务的制度瓶颈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14.
征信业呼唤征信体系工程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征信(Credit Checking或Credit Investigation)源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其具体含义是指对他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资信调查服务(CRS———Credit Reporting Service)是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一项最普遍、最基本的业务。据世界银行金融部高级经济学家玛格丽特米勒女士介绍:拉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在征信体系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的帮助下,违约率在大银行减少41%,小银行减少78%,这充分说明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对于建设诚信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社会对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提出…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面向社会管理的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介绍了美国在个人信用信息收集、管理与使用方面的经验做法;阐述了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探讨了影响个人信用行为的因素,并结合个人信用信息分布状况和应用需求的调研情况,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指标体系和部分省市对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的定义,分析了个人信用评价指标的构成和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一套针对重点职业人群实施个人信用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3,(6):2-2
日前,记者从上海市人大获悉,《上海市社会信用管理条例》已列为今年立法预备项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已纳入地方立法。张春景和盛雷鸣两位代表在今年初该市人代会上领衔提出议案,建议通过地方立法,提升诚信的法律地位,明确信用机构、征信管理体制和失信惩戒法律机制;依法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以个人身份证信息和银行业征信系统信息为基础,整合税收、公用事业费用、养老、医疗、保险以及法院民事判决等基础信息,逐步形成以法治为保证、以金融、税务、工商、行业监管等个人信用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构建可靠有效沈阳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必须建立立体开放的沈阳联合征信服务机制;必须建立基于市场运作的沈阳信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构建沈阳社会化综合性个人信用制度;不断完善信用政策法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有序运转。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通过总结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的法治经验,我国需要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强化个人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业已建立起的个人信用体系,对我国个人信用行为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健全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使其发挥最大的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是一个有必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个人信用行为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标准及数据质量对博弈结果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结论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备的上海被国家挑选为打造“诚信中国”的试点城市。1999年8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同年成立了目前国内惟一的从事征信业务的专门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大幕,就此拉开。4年过去了,一个“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信用社会雏形在上海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