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镇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山东省"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应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方特色产业,实现"点状-块状-串状"的积聚式演变,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对生产要素进行集约利用,努力发展镇域特色,形成镇域品牌优势效应,打造"山东省-村-品示范村镇"。这对于中小企业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稳定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钻石模型"对山东省发展特色产业镇的条件进行分析,阐明山东省发展特色产业镇的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田林县把开展两新党建"百日攻坚"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领域的党建工作(以下简称"小个专"),消除了"小个专"领域党建工作"空白点",有效提升了两新党组织自我发展、回馈社会、助推脱贫攻坚的能力,使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台北文林苑、苗粟大埔抗拆迁,声援"广大兴"船长,为洪仲丘呐喊,反"旺中媒体垄断","反服贸"学运,"反核四"游行一系列事件说明,台湾所谓的"新公民运动"是由激进的绿营政党与政治人物组成"台独"势力暗中煽动青年学子、一部分对现状不满的民众发起的政治抗争运动,呈现"公民运动""异化"与"绿化"的特点。这些运动旨以"民粹主义"削弱执政者统治的合法性,阻碍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而台湾执政当局缺乏原则一味退让,更增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量。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融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为一体,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于一身。思想上同心同德是根本,目标上同心同向是灵魂,行动上同心同行是关键,建设和巩固政治共识是"同心"的基础。毕节试验区同心共创、同心共建、同心共进的探索和实践,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同心"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6.
发展范式的演变是历史逻辑的宏观展现,是连续又阶段化的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关系所构建的"现实的历史",也是实践、理性、价值三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现实。面对"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需要以面向"中国问题意识"的逻辑为发展思路,以"三个层面"实践和"三种形态"生成,重构新范式,全面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引领中国道路发展实践更好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成为国家"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指导思想。中共大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和品质立市的发展战略,其奋斗目标就是要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相似文献   

8.
<正>"岭南都会"玉林,自古就有崇商、经商传统。随着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玉林市大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简称"小个专")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非公经济的主体,"小个专"已成为玉林的经济支柱。与此同时,点多面广、分散、流动性强的"小个专"党员也给党建工作带来考验。如何做到纵横到边角、党建全覆盖?且看——"感谢创业园党支部为我们年轻人创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如今公司每月网上销售额已达120万元。"玉林市铭策电子  相似文献   

9.
正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原银塘镇已于2014年元月撤销,原辖四个行政村两个社区,调整为五个社区,原镇关工委也相应撤销。关工委人员如何安排,所辖社区关工工作如何有条不紊地开展,经开区关工委经过认真研究,报请党工委批准,将原银塘镇关工委转变为经开区关工委"五老"工作站,并充实力量。现工作站有9人组成,在区关工委直接领导下,继续抓好五个社区的关工委工作,这是改革的需要,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以"五老"工作站为平台,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0.
王灿 《长江论坛》2019,(2):92-96
"三不朽"源自《左传》,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德"被单一解释为"修身"之"德",这是不恰当的。此处之"德"应为创制优良制度文化,使其保持对民众和后世的长久福佑和影响之"德"。除此之外,"德"作为排名首位的"不朽",其内涵亦贯穿"三不朽"中,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上遵循着"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廖国强 《思想战线》2015,(2):113-119
清代,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改土归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持续而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汉化"过程。由于汉族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汉族"夷化"呈现出由强变弱、由大规模转为局部的趋势,处于持续衰减和退缩的过程中,但从未停歇。少数民族"汉化"和汉族"夷化"的过程就是双向互动的民族融合过程。"汉化"与"夷化"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汉化"的中心区就是"夷化"的边缘区,"夷化"的中心区就是"汉化"的边缘区。"中心"与"边缘"随着观察视角的转换而转换。"中心""边缘"互为转换的观察视角实质上是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它有助于我们克服以往单向度的"中心—边缘"模式,更为立体地、客观地展现云南文化的多源、多元特点。  相似文献   

12.
“镇园合一”模式是指产业园区以消除不和谐因素、达到有机融为目的,与镇在空间和功能上耦合的一种行政体制创新模式。“镇园合一”模式的制度逻辑可以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制度安排和微观制度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湖北省 H 镇“镇园合一”模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镇园合一”模式的创新实践,在政府组织设计、园镇融合、人员设置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隐含体制回归风险。“镇园合一”的路径选择应围绕园镇关系协调、完善人员配置、优化组织设计及摆脱体制惯性下的路径依赖进行。本文通过分析,对“镇园合一”模式继续发展并寻求突破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卢文忠 《传承》2009,(6):122-123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孙鹏 《长江论坛》2012,(2):83-85
风水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术中"曲"与"直"与现实生活中的"曲"与"直"观念及当代科学有不少吻合之处。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概括及批评,并不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客观描述和对中国城市当下真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总结。对"国际大都市"的片面批判或彻底否定,不仅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都市化进程"大趋势背道而驰,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以"城市群"为战略重点的城市化路径也是相对立的。"国际大都市"身兼"城市群"和"国际化"两大国家战略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真正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并不是"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口号,而在于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白荣欣 《前进》2007,(9):35-36
"和谐"与"发展"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当今社会运行的主题。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本质联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和谐"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内涵,但作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国家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合作伙伴过于单一,合作口径过于狭窄,不利于拓展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和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基于产业集群下的"深层次、宽口径"的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在运用中做到经济类各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吻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相吻合,将学校招生与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就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寻求校企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并动员政府、行业协会发挥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从而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力度。  相似文献   

19.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20.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