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这个概念,从其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为人们所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但是,翻开政治思想史,这种争论的轨迹显得简单,它往往表现为不是民主就是专制,一些社会科学词典这样解释:“民主,与专制相对称的一种政治制度。”“原意指人民的权力,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不仅是指政体,首先是指国体,指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对其敌对阶级实行专政”。(《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28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应当指出,对民主概念的这种规定,是符合民主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鄂焕成认为,回答首先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即我们的回答应主要是着眼于微观还是宏观.所谓微观的理解,即比较精确一些,在生产力诸要素或生产力中,找出数字上的“第一”来,而所谓的宏观的理解,即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个“第一”,模糊一些来理解它,而不是就“第一”来理解“第一”.  相似文献   

3.
东耳 《瞭望》1993,(39)
据说,“久违了”的“国学”又在“悄然兴起”,而且是最近打出的一面“旗帜”,不禁愕然。“国学”一词,若是追根寻源,最初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后世所称的国子监。“悄然兴起”的“国学”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有“国故”一词,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些留日的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支那学”一词迻译过来,这才有了“国学”一词新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孟庆仁撰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成熟思想,不是“五阶段”而是“三阶段”,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古代社会所有制的原有社会的形态,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社会形态,再回复到  相似文献   

5.
王勇 《党政论坛》2011,(9):33-34
一、认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关系的两个视角 1.从有关中央文献的表述看。“社会管理”在中央文献中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但在表述上是将其与社会管理相并列的,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的“远”与“近”,是从方法论这一视角出发,从二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上加以研究的,而不是搬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远”与“近”是相对的,所谓“远”,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确定的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目标,离受教育者较远;所谓“近”,是指社会发展进程的某一具体目标,用以做思想工作的内容(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就发生在身边。前者具有根本性,后者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换言之,“远”与“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所说的“理念”即“理论观念”,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传统观念 ,涉及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研究。而“理念跃迁”则主要指某些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理论观念必须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或跃迁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知识经济在我国虽然初露端倪 ,但“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 2 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江泽民语 )。因此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对此进行必需的前瞻性研究。  一、传统哲学理论观念转变 :知识经济的社会历史哲学视域   1.社会历史观念。人类社会的历史 ,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8.
早在1917年,英国的行会社会主义者阿瑟·彭蒂就在其《对后工业形态的研究》一书中,提出“后工业”(即工业化以后)一词,用以指一种在各个基本方面都同当时社会的主导趋势背道而驰的社会,例如,使集中的机构再分散化、专门化工作的重新组合,指一种充满闲暇、过着工匠式或家庭式生活的社会等等。但是,“后工业”这个概念在当时没有流行起来。50—7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逐渐占  相似文献   

9.
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中,首先涉及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理解问题.从一些文章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只能理解为“科学技术是间接生产力”,这就是比较传统的“渗透说”或“转化说”的理解.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直接说”,即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已是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一、准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学术界历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是指对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其理由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和“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与政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历了由“低水平的平均”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变迁过程,其所呈现出的倒U型变迁轨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逻辑.这一历史演进逻辑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导向、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转变传统的社会观念,以确保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柴宇平等三同志在《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见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本刊)一文中认为,恩格斯在他著作中所说的“现实基础”,仅仅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指社会现实或具体指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这种看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即客观基础)与理论基础混同起来,笔者不敢苟同。恩格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是有深刻涵义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刻科学的发展》一文的结构和内容上都可以得到启示。从结构上看,全文共分三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然后阐明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它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后,通过社会中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学习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一名成员的整个过程。广义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一个变化着的社会中,从生至死,不断学习、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全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它本身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狭义的社会化则是指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约二十年左右的一个特定阶段。本文中,“社会化”一词采用后一种含意。  相似文献   

14.
“文明”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起码在《易经》和《书经》里就出现了。唐朝孔颖达指出, 所谓“文明”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古人认为文明的起源是和文字或文章的出现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概念已经具有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意思。《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话:“见(现)龙在田,天下文明”,把文明和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开化联系在一起。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社会“文明”涵义之一斑。但是,“文明”一词在古今中外的涵义却不一样。一种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指私有制出现以后的时代,所以它是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另一种文明的涵义等同于文化,把古代东方文化又叫古代东方文明;把物质文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含义1.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外延是比较广的,既指社会主义,也包括现阶段存在的非社会主义的东西。2.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外延是比较窄的,也是确定的,仅指社会主义的“幼儿期”,而不包括非社会主义的东西。3.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是定性。现阶段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既不是过渡时期,也不必再补资本主义的课,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中、高级阶段。第二,是定量。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但发展程度不高,是社会主义的幼儿期,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社会主义的成份。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含义 1.认为“社会本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外延是比较广的,既指社会主义,也包括现阶段存在的非社会主义的东西。 2.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17.
沈栖 《瞭望》2002,(25)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我国争论了很久,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双方论者都承认,大凡人都会有“小恶”,即无损“大节”、不涉“本质”的低级的行为过失和微小的道德瑕疵。先哲有言:“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因为忽视、小觑乃至放纵“小恶”,久而久之,就会铸成人生“大错”。一个人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干部从廉洁走向腐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而量变的源头,无一不是“小恶”。作为我党的一项严峻任务,反腐败委实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本文所议的“为官不纵‘小恶’”的小话题也不失其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经典哲学”指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谓“智能哲学”则是指哲学智能观,既包括唯物的,也涉及唯心的。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智能观,即“智能唯物论”。  相似文献   

19.
管好管理者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事务的要义,一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即所谓“利为民所谋”;二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即所谓“权为民所用”。而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目标,正是使每一个(不是少数人,不是部分,也不是大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做到这两点,对管理者个人品质的要求,就是“情为民所系”,即一切以人民利益力指归,而不借助公共权力谋取任何私利。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固然要看它做成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由于社会主义致力于人的解放、幸福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必然充满和谐。早在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里,就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曾经称赞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