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叶子 《现代领导》2011,(7):37-37
1956年9月13日,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陈云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一起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候选人。对于陈云这个候选人,毛泽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陈云同志。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  相似文献   

2.
周建虎,广州军区某海防团二连一班班长,山东人,中等个头,皮肤油黑,一点也不出众、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入伍四年来,年年被评为先进,是省军区的优秀“四会教练员”,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2007年参加军区士官比武,在步兵专业中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士官标兵”。总结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三条:敢于挑战,乐于挑战,善于挑战。  相似文献   

3.
陈健 《现代领导》2014,(9):43-43
2009年4月1日,时为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兰考视察时曾问到:“当年和焦裕禄一起带领干部、群众除三害的那位县委领导是谁?”时任新闻干事的刘俊生答:“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习又问.“这位同志还在吗?”刘答:“他去世了。”张钦礼与焦裕禄是“亲密战友”。张钦礼三次遭难,周恩来总理三次解救他,也没能改变他的命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霞飞 《现代领导》2009,(11):40-40
1962年8月.康生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把习仲勋等人定为“习仲勋反党集团”.要把习仲勋置于死地。关键时刻.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习仲勋。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不能把习仲勋定为“敌我矛盾”.他还是我们的同志.周恩来提出.可以把习仲勋安排到中央党校附近.找个安静的房子.让他住在那里学习。中央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1972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毛泽东指着在旁的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说:“噢.此人是周朝人.是文王的后代。”周恩来说:“周文王姬姓,姓他(指姬鹏飞)的姓,不姓我的姓。”  相似文献   

6.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连长,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是,他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普通,任连长近4年来,所带连队1次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被师团评为“先进基层连队”。个人1次荣立三等功,年年被评为“优秀连长”、“优秀教练员”,他——就是北京军区驻塞外某团二连连长、优秀共产党员曹立锋。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走过了一条“三落三起”、“三下三上”的坎坷不平的道路。第一次,发生在30年代中央苏区;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申,1966年被撤销一切职务,1973年后复出;纫5次,发生在1976年周总理过世后,邓小于同志被诬陷为“右例问案风”的“民间”,再次被糟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直到“四人写”救出门以后,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才恢复党政军的一切领导职务。其边境之改、挫折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邓小平同志是怎样对待政治沉浮,怎样起过坎坷走出逆境的?这其中的经验、方法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听真话与讲真话是和谐统一的,二者又互为因果。听真话是前提,若无人愿听真话,抑或讲了真话遭遇不测,谁还敢“言为心声”实话直说呢?所以,“讲真话”要有人“听”,甚至“爱听”,才有存在的可能,才能如子期遇伯牙,高山流水有知音。据说周恩来1961年在河北武安县搞农村调查,几次座谈会上农民只是憨厚地笑,不敢随便说话,或者顺口说“公共食堂好”、“社员生活好”。此时,周恩来若“为浮云遮望眼”,七八次座谈会后调查也就戛然而止了。但他并不罢休,又继续召集社员座谈,群众终于被“知音”感动,吐露真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真心实意听真话,有其大度的作风,才会引出讲真话、道实情的人。  相似文献   

9.
四川消息 一天早晨,突然目睹三条花蛇与爷爷“同床共枕”的蒲江县一名 9岁小姑娘,竟因惊吓失语了。   刘大爷家住蒲江县乡下,所住小屋靠近山脚,小儿子夫妻俩前年外出务工,仅留下小孙女刘颖一人在家由他照管。   刘称,那天清晨,孙女刘颖正准备起床上学,没想到刚拉亮电灯,就被当场吓昏。听到孙女的惊叫后,他立即坐起来并掀开被子,发现三条花蛇两小一大,头部几乎与他并排,仍迷恋着被窝不愿离去。他顺手抓起一条麻袋,将三条蛇装进去,三条花蛇共重 3.5公斤多,已全“放生”。这么多年来,蛇斗胆与其“同榻共枕”还是头一遭。 …  相似文献   

10.
从金平回来     
从金平回来,一直介想着有关扶贫的事。 对苦聪人作调查时,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者米街了上碰到一个30岁左右的苦聪男人,黑黑瘦瘦的,肩上挎着一条布袋。他是者米拉祜乡苦聪大寨村民小组的组长,从山上下来赶街。我知道,对于若干年前还隐居深山的苦聪人来说,有更多的人学会做买卖是一件好事。我同他交谈起来,得知他能编制一种还算有点特色的小竹箩,并且以5至10元的价格在街子上卖.可惜的是有这手艺的人太少 问他 “读过书没有?”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是笑,说“只读过三年,读得太少了,我现在还读夜校,干部带头…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的国共斗争,始终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条是正面战场,一条是隐蔽战线。在地下隐蔽战线上,斗争形式多样,手段灵活,但无疑,间谍战是互相角力的最重要一环。在双方几十年斗争中,共产党打了几次漂亮的间谍战,最精彩的两次,其要角就是周恩来大为赞许的“前三杰”和“后三杰”。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日子里,周恩来从不居功,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经常用“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鞭策自己,勉励别人。当众自我批评周恩来是我党富于自我批评精神的典范。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有缺点,犯过错误,目前还有缺点、错误,但又在不断改正自己错误的人。”“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们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早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自我反省,并要求党中央给他三个月的时间专门读书和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领导》2014,(9):40-41
1979年7月16日,邓小平从安徽来到上海,下榻在“414招待所”(即西郊宾馆)。这里林木茂盛,环境幽静,但此时,邓小平的心情却并不平静。因为,他想起了1975王洪文在上海说过的一句话——“十年后再看。”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不久,周恩来病重住院。是年7月,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文革”中被打倒的邓小平复出,代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此举让王洪文自感接班的希望将要落空,他跑到上海叫嚣:“十年后再看。”那一年,邓小平71岁,而王洪文刚满40岁。  相似文献   

14.
看着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税收政策时,人们绝不会怀疑他是一个税务院校的资深专家,让人很难想象出他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转业军人。看到他那扎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谁都不会怀疑他是一个在部队锤炼过的干部。他确实曾是一位军人——一位曾经从硝烟战场上走来的军人.在部队,他被云南前线指挥部授予“战地模范”光荣称号.两次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06,(Z1)
在长期对外交际中,周恩来以机智幽默一次次地巧解人意,化险为夷,深受众人的敬佩。—次,周恩来接见了一位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却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略微思索后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众人一头雾水的样子,他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  相似文献   

16.
郑州一位普通市民自购净水机,三年来免费为农民工聚集点提供纯净水两万桶,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送水哥”。不过他为人低调,虽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他却始终不肯曝光身份。近日,“送水哥”终于解开心结浮出水面,愿意面对媒体,号召更多人加入到帮助农民工的行动中来。当。送水哥”清贫家境展露于世人面前,“很有钱”的臆测只是个传说。  相似文献   

17.
“临终前,他留下了三个心愿:一是拿出200元,请妻子为他代交最后一次党费;二是儿子要积极进步,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三是……”讲台上,一位党员正在深情演讲,不到10分钟的时间,全场听众已被深深地打动,不少人早已是热泪盈眶……这是发生在“我为党旗增光辉”——“腾隆杯”2006年微型党课演讲比赛决赛现场的一幕,来自闸北区商资公司的曹国娟正在讲述同事王贵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交最后一次党费”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的高尚情操与干部自我修养思想杨增和席富群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虽然已经20多年,但人们仍然十分怀念他,崇敬他。生前,他是一个“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但在人民心中仍然为他树起了座座丰碑。周恩来出生的时候,中...  相似文献   

19.
邱会作这个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颇为熟悉。1929年邱会作参加红军,亲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刚满20岁的邱会作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负责军委直属纵队的行政事务,被周恩来称为“娃娃科长”。  相似文献   

20.
很多很多年以前,在遥远的古希腊,有一位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他坚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什么呢?他觉得,当人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时,河里的水已经变成新的了,那过去的水流啊,已经如我们的孔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