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学娇 《法制与社会》2010,(36):141-141
我国的许多疑难案件都会引起司法界和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典型的有"刘涌案"以及本文要谈的"许霆案",对于"许霆案"争论的焦点大多在于定罪和量刑两个方面:有的观点认为不构成刑事犯罪,只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有的人认为,一审判决定盗窃罪并处无期徒刑是有法可依的,是严格贯彻刑罚原则的结果;有的认为,应当定侵占罪或是其他别的罪名。本文认为这些观点背后隐藏的是法律思维逻辑和法律观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敖斌 《中国司法》2012,(2):56-58
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重大法律事件,如云南"胶农"事件、贵州"翁安"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以及江西抚州"强拆"事件,等等。这些法律事件的发生,无不折射出我们政府法治观念的淡漠与缺  相似文献   

3.
胡博 《法制与社会》2010,(26):7-9,11
我国的立法文本中的"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使用较为常见,但是关于这两者在具体法律语境中适用界限较为模糊,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情形之一"或"行为之一",本文在具体的法律文本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旨在发现辨明两者的关系,分析法律文本中"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的使用现状,并提出应当使用"符合下列条款之一"的语义表述。  相似文献   

4.
张文婷 《法制与社会》2010,(30):233-234
党政领导干部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个层次的重要岗位,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对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在日趋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党政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的理念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相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任务之一,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顺义重点新城的现实需要,在农村工作新形势下,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李文军 《北方法学》2010,4(5):153-160
法律真实渗透着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具有历史性。在中国古代,司法官员会因鬼神观念而影响自己对事实的认定并据此作出判决;同时为了主流价值观的发扬,他们又会利用民众的鬼神观念,让民众接受他们构造出的"事实",从而接受法官的判决。古代中国这种"法律真实"是社会规则作用下的结果,既有符合司法权运作普遍规律的成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分析法学"为路径来设计证券市场高效运行的法律制度,则必须高度关注证券市场的"信息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将证券发行透明化,实现证券资本市场的高效率运转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雷 《法制与社会》2010,(22):291-291
在很多对经济法产生的分析当中,多是讨论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原因,即市场自身的失灵导致政府不得不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而这时经济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表现为法律这种上层建筑,它的产生以经济在现实中的变化为基础不容质疑。但是本文认为除了经济上的原因,经济法的产生亦有其法律的原因与基础,而经济法的产生过程也表现为经济法被"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美舒 《法制与社会》2010,(17):180-181
"乡土中国"是中国法律人立法与司法离不开的现实背景,本文从《乡土中国》的文本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其中"变"与"不变",从而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永飞 《法制与社会》2011,(10):160-160
"钓鱼执法"作为一种诱惑执法手段,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质疑,但是道德评判不能代替冷静的逻辑思考,本文试着对"钓鱼执法"做法经济学的分析,分析"钓鱼执法"背后的执法经济问题和"钓鱼执法"外部性的法经济学分析,由此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化的法律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现象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见义勇为者的精神也广为人们所传颂。然而,见义勇为者维护他人利益的同时,却常常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应该由谁来保护,如何保护?本文从见义勇为行为的概念、法律性质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民法层面探究有效保护见义勇为者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郑智军 《法制与社会》2011,(12):288-289
"人肉搜索"作为近两年新兴的一种网络搜索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侵犯公民人格权问题等,现实呼唤法律的规制。随着中国网民自发制订"人肉搜索公约"的出现,"人肉搜索"问题似乎开始趋于理性和反思。"人肉搜索"问题归根结底反映了网络视野下道德与法律的生存状态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吴鹏祎 《法制与社会》2010,(30):293-293
法律正义在中外自古都是一个高度抽象、有着丰富涵义的词汇,它以一定的法律价值给予说明。"正义"虽然也是法律的价值,但它是对作为正义标准的法律价值进行辩证综合后的抽象性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相比,"正义"是更高层次的价值。法学界通常把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作同位概念看待,这是一种概念使用上的逻辑错误,"公平"与"正义"并用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政策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其提出的原因和背景。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司法者在实施该项司法政策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并分析了如何从司法者本身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法不责众"是中国老百姓对法律效力范围的直白表达,而法治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确实推进法律的实现。因而法律与"民意"的悖论是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难题,本文旨在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学理分析并寻求应对机制。造成"法不责众"思想的原因包括物质性动因和价值性动因:物质性动因是根本,是利益诉求与现有法律产生冲突;价值性动因是补充,主要是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和法律信仰的缺失。最后通过对依法责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分析确定应当努力消除"法不责众"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习惯与制定法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在某些领域,制定法成了一纸空文,脱离现实太远。而当事人往往采取其他社会规范来规避法律的适用,形成了实质上的法律多元化倾向,这些"其他社会规范"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习惯。与此同时,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关于习惯是否成为法律的正式渊源也存在争议。本文试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对习惯法律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制定法与习惯的背离造成了法制资源的浪费,即用"反证法"来说明习惯的非法律化是不"经济"的,进而得出习惯应该法律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赵星  周婷 《法制与社会》2011,(8):265-267
由于《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律师对执业权利的规定上存在冲突,导致新《律师法》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良好的贯彻效果。学界对新法的效力问题引发了很多争论,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基本法律"与"法律"的概念模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限的混乱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总结了有关预防和解决法律冲突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晋 《法制与社会》2011,(25):291-292
本文通过对我国建国初期(1953年)至改革开放时期(2007年)社会保险争议处理方式所经历的单独行政处理程序、仲裁与民事诉讼处理程序、行政程序与仲裁和民事诉讼并存程序、行政程序与仲裁并存程序等四个阶段进行了总结。随之,对现行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重点从社会保险争议包含的行政争议、民事争议两种关系不易区分、两种处理程序难以分开和独立的仲裁程序缺乏司法救助等方面分析了现行程序存在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文章最后通过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中分析,提出了改革现行争议处理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牟爱州 《法制与社会》2010,(26):140-141
民事再审事由"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在实践操作中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事由的解释,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对本事由的具体理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着手,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对之分别论证: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应该明确的将"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畴;二是宪法要在"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废除法律、法律清理"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立法指引"、"系统规范"、"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中国商法步入"繁荣",但是奠定一个法律部门基础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盛世"之下的商法仍掩藏着危机,因此对于商法基本原则的分析必不可少。从理论层面上对商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维护公平交易原则、保护交易便捷、迅捷的原则、维护交易安全的原则,最后对商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