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3日 机会教育重“载体” 平车工段李师傅的家在乡下,几个青工倒班时去帮助他收小麦。回来后,小张伸着勒得红肿的双手对工友们说:“我们再不该把吃剩下的馒头扔掉了……”小宋指着晒得暴皮的胳膊说:“20多年前我就熟记唐诗《古风二首》,我的女儿也背过,可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工段团支部就这件事,专门开了一次“节约粮食”的讨协会,效果特别好。  相似文献   

2.
谈起过节,小孩子们大多眉飞色舞起来。其缘由显而易见:不仅可逃脱课堂的“牢狱之灾”,家里的大人们也一个个变得比往日宽容得多;在痛痛快快、热热闹闹的玩耍之余,还可足吃足喝,大饱口福。有这样多的好处,怎能不心往神驰?  相似文献   

3.
张传发 《民主》2011,(3):54-54
“没有农民工,处处不方便。城市确实离不开他们。”最近这几天.不停地有南京市民向本报倾诉春节里的烦恼:想吃点新鲜蔬菜,菜场关着门;想到楼下吃盆酸菜鱼,餐馆关着门;想去剪剪头发清爽地过年,理发店关着门;想去印盒名片,就连复印店也关着门!“农民工一回乡过年,城市就进入‘服务真空期’。”昨日,市民徐先生托本报记者向“省两会”捎话:“请代表、委员们想想办法,让民工兄弟也能真正在城里安家。”  相似文献   

4.
缓说"盛世"     
中国人爱说"盛世",这多半是为了恭维皇帝。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经不住检验。那些臣子们方才唱罢"盛世"便蘧然覆灭的王朝不去说它,就是文景、贞观、开元、康乾,到底"盛"得如何,也经不住认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5.
说“身份”     
说“身份”河北王占良报载:1994年夏,孔繁森在北京汇报西藏阿里地区雪灾情况期间,常到商店里避暑,到小摊上吃饭。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抱怨说:在摊上吃,既不卫生,也太简单,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孔繁森说:“想想灾区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  相似文献   

6.
陆文夫坐在沙发上,略显黑的脸上布满皱纹,身体是精瘦的,即使那所谓“心灵窗户”的眼睛也极平常。一切都和他的年龄——五十七岁是相称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他却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力透纸背的中篇小说《美食家》,总计一百多万字的各种作品以及作品中那些形形色色又独具典型意义的“凡人小事”。  相似文献   

7.
最怕“民扰民”上海徐栋梁说起社会腐败现象,人们议论最多的当属一些带“长”字头衔的人物,而容易让人们大动肝火的,则是种种“官扰民”的现象:比如乡下有些干部向农民乱收“提留”,城里一些管理员向小本经营者敲诈勒索等等。但依笔者愚见,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令人头...  相似文献   

8.
“吉林造纸厂还用得着搞推销?”那些拥挤在吉林造纸厂蔡侯宾馆等着买纸的“老客”们谁也不信早在去年4月就连今年的产品也全卖出去了的吉林造纸厂还要搞什么营销战略。但在厂长李孟林看来,产品越是热销的时候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准备。冷热无常的市场,使这家企业懂得了这样一个真理:风物长宜放眼量。  相似文献   

9.
秀清  邝雯 《瞭望》1987,(21)
在人民军队里,也有被称之为“被文化遗忘了的角落”。这就是那些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通信哨所。 这些哨所,多则三五人,少则独一人,他们日夜维护着纵横交错的通信线路,确保国家、军队和人民群众畅通无阻的通讯往来。然而,他们自己却常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入眼的只是鹰飞雁落,盈耳的惟有孤鸣狼嗥。 有一本哨所日记,这样记下了通信战士的日日夜夜:“2月4日.吃过早饭去查线,下午回来做饭。吃罢饭没事干,心里憋得难受,想出去看看,可天黑  相似文献   

10.
“黄瓜要煮,苹果要烧!”——悬挂在东京电车中的杂志广告中,近期增加了这么一个标题。一场“O—157风暴”,直把日本搅得沸沸扬扬,家庭主妇们对已经导致9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孩子——食物中毒的大肠杆菌“O—157”,宛如惊弓之鸟,不仅对传统美味的生鱼片、生牛肝和烤肉串心存畏惧,连瓜果,也不敢吃生的了。  相似文献   

11.
我不知道别处的人对像我这样在城市做工,爱人在乡下务农的人怎么叫,反正我们这里叫做“一头沉”。我吃商品粮,城市户口,父、母、妻,子的户口都在乡下。 我1952年出生,算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生活并不是到处充满阳光。赶上“文化大革命”,有书不能读,有学不能上,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每天都在上演自己的角色,那么,社会舆论便是聚光灯,角色的举手投足,在耀眼的光束下,格外突出,纤毫毕现,成为“人物”。比如前些时的歌星热,就是一个显例。那一阶段的舆论,是太过密集地倾斜给那些唱得好、唱得较好,或唱得并不好的“星”们了。使他们红得发了紫,以至引人反感。  相似文献   

13.
焚琴煮鹤篇     
韩羽 《瞭望》1994,(20)
最近读了一本《知堂谈吃》,看那“尝闻善饮者取花生仁劈为两半,去心,再拈半片咬一口细吃,当可吃三四口,所下去的酒亦不在少数矣。”真吃出雅趣来了。 “民以食为天”,吃,的确是第一要紧事,谁能离得开吃?只要可能,谁又不想尽量吃得好?不但活人要吃;死人也要吃,不闻“若敖鬼馁”乎!  相似文献   

14.
谈吃     
谈吃。如果要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增加一点文章的吸引力,这篇的标题还可以改做《巴金谈吃》。巴金并没有美食家的名声,我也没有读到过他专门谈吃喝的文字。只是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里看到,有不少地方谈到了吃。因为,那时没有什么吃的了,所以吃就成了通信中常常谈到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一个乡镇有多少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如果有人出题考我,凭我过去在乡下工作的经验,顶多说是十来个。然而我是大大的错了。前不久去农村采访,先是听农民说现在乡镇一级副职以上的领导是如何如何多,以为听错了,实际一考察,使我大吃一惊:一般的是二十多个,个别的镇竟多达三十多位。 官员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大,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公害。“精兵简政”、“能上能下”讲了多年,但在有的地方,“兵”越来越少,“官”却越来越多。现在有些地方精简机构,撤乡并镇,这本是件好事,农民们指望在并镇中也能并掉一些官,…  相似文献   

16.
张君明 《民主》2009,(3):55-55
一位乡下老伯进城走亲戚,看到城市老人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打牌、下棋、喝茶聊天、看报纸,很是羡慕地说话,城里的老人真幸福,我们乡下的老人除了看看电视,就再没有活动的内容了。  相似文献   

17.
绵绵“汽车链”———旅美札记●杜跃进友人相聚“侃大山”,聊起这样一则故事:有贼窃车一辆,销往乡下,获赃款若干;买主低价得车,颇占便宜;失主索赔于保险公司,得赔款后又买新车一辆,可谓塞翁失马;汽车制造商因此多产多销,自然帐上黑字有加;保险公司信守合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根本和关键的问题,是农村现代化问题。就现实而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害是人才问题。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中国所有先进的农村地区的经验都证明:农民到城里寻求。人才支持是一条致富捷径。苏南地区、天津大邱庄、北京窦店,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依靠从城里挖来的人才开辟了致富之路。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 所谓“挖”,也就是买,按其劳动力价值,给予那些在城里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的科技人员或其他专业人才以较高报酬,给他充分发挥作  相似文献   

19.
大刀阔斧砍“三多”陕西周涛时下,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人多、车多、开会多的“三多”现象比较突出。人多,自不待言,中国是人口大国。但现在的问题是吃“皇粮”的人太多,一些地方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据报道,山东某县的城关镇的副镇长多达32个,还不包括那些不在职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张 《瞭望》1994,(37)
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似乎革命党就是他,大嚷“造反了!造反了!”吓得未庄人都以惊惧眼光看他,连赵太爷都称他“老Q”、赵白眼也呼之为“Q哥”.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不到未庄,也是看得见的.如果阿Q真是入了革命党,有了一官半职,赵太爷们不尊之为Q老、Q公才怪呢!不知是出于提倡文明礼貌、敬老尊贤呢,还是“官本位”的观念已深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