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民生幸福城市建设的主体。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城市人口的状况为基点,以促进城市人口发展为指向。民生幸福目标对深圳的人口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3.
莫艳云 《学理论》2010,(10):14-15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有效改善民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文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深圳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力探索,承担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的应有责任和担当。未来,深圳需要在突出城市主流文化的目标定位、夯实文化治理的社会基础、彰显经济特区的特色与责任、促进文化流动和文化包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准。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把生态与民生相结合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热点问题。生态民生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崭新视角,它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方向,而且赋予了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内容,更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紧紧围绕服务居民群众、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的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切入点,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成立了36个网格支部,  相似文献   

8.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文化民生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实践上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升,伴随着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在我国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民生的实践便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娜 《学理论》2012,(17):1-2
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一种理念.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任何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解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动摇;发展经济,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环保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并把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包含的目标为主线,民生幸福意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中: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承载民生幸福的物质维度;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蕴含民生幸福的政治维度;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囊括民生幸福的精神维度;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幸福的社会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内含民生幸福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它表明我国民生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全面升级。新时代民生需要已扩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需要",反映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五种生活"的整体样态和发展要求,由此决定了必须统筹推进民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建设"和突出"七有"民生保障重点,从而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某些地区、部门、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地方保护主义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中的基本特征,说明它的产生有其合乎理性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是与市场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相联系的。本文分析其存在的根据后,探讨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是否确立以及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是近年来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使这一讨论继续深入,本刊组织了如下笔谈。  相似文献   

14.
正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2004年,辽宁率先启动,2008年全国大规模启动棚户区改造。从那时起到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其数量之大、成果之著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都是空前的,堪称又一个"中国神话",创造了新的"中国经验"。2013年,  相似文献   

15.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燕 《学理论》2009,(21):69-70
改革开放30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观念创新、体制建设,发展经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西学,轻马学"的倾向,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理论界旷日持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大论战,而且也困扰着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工作。笔者试图从两类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着手,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经济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丹 《学理论》2012,(15):19-2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在继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领导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来建设党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出发,对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民生政策取向、发展民生的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概括和新的举措,丰富和发展了民生理论体系,并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相子国 《民主》2005,(11):16-17
什么是财富?有人讲物质资源是财富,存款、股票、汽车、住房、收藏品等等都是财富;更有人补充讲,精神资源是更宝贵的财富,知识、阅历、地位、荣誉等等更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那么到底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什么?笔者借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剖析一下经济学中的财富与国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敬海新 《行政论坛》2011,18(4):28-31
政治合法性是社会公众对于政治统治权力的认可与服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确立,发展重心也由经济建设逐渐转向社会领域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相应经历了由政绩为重心向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转移.改善民生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改善民生的思路与对策在于:坚持一个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公平;把握一个方向:社会政策的公共性;抓住一个重点:社会体制改革;着力一个突破点:构建民生财政;构筑一个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锁定一个支点: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0.
牛敏静 《学理论》2013,(23):11-12
在社会发展的双重转轨时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思想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即,理论需求: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现代化建设需求;在逐渐改善民生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建设。这种特殊的国情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建设、改变管理方式、改善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措施:教育是前提;就业是主要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基础;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