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从帝王的角度来衡量“交心沟通”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就曾这样劝告过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2.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相似文献   

3.
《福建通讯》2002,(2):1-1
人才问题,是一个史论浩瀚的古老问题。先哲先贤曾给我们留下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等传世箴言,还给我们留下了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等千古美谈,纵观历史,得失治乱,盛衰兴亡,无不与能否选贤任能息息相关。虽然古今悬隔,形势各异,但是这个道理相同,启迪意义犹在。  相似文献   

4.
韩超 《现代领导》2004,(6):31-3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日:“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王国忠 《创造》2015,(11):34-36
古今中外的事实越来越强烈地向我们昭示:"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尤其是当今时代,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竞争,也无论是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硬实力的竞争,还是思想、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7,(10):44-44
世有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尽管很多统治者也都懂此理,顺乎民心才能得天下,但就是得不到民心,常常倒是众叛亲离失天下。元人欧阳玄曾指出:“得土地易,得人心难。”难得民心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首先有一条,就是不少统治者根本不知民心。他们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叫人望而生威,敬而远之;一些官员又狐假虎威封锁民声,  相似文献   

7.
张全景 《党建研究》2006,(10):58-59
人才是事关一个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亡天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邓小平曾强调: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384页)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上指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这样紧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治天下者,以人为本”。纵观古今中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招人才为之所用者国运昌盛。在我国加入WTO,跨入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选准、选好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尤显紧迫、重要。竞争上岗,就是党和国家在选才用人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并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作了明确规定。选人用人制度以党内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这还是第一次。事实表明,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已是我们当今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招揽人才的科学之法。  相似文献   

9.
健全高端人才引进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渐次经历了“引进资金一引进设备一引进技术一引进管理一引进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了人才流动和人才争夺的全球化。人才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得人才者得天下,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10.
司强  李克实 《青年论坛》2003,(5):140-141
任何事业的兴衰 ,都可归结于对人才的拥有与合理使用。正所谓“天下大计 ,得士者昌 ,失士者亡”。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 ,正是通过其“揽才之眼量、爱才之情切、容才之胸襟、用才之不疑”构筑起了其“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为曹操完成扫灭群雄、统一北方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建国兴邦如此,企业发展亦然。知识经济的勃然兴起,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聚焦于人才,面对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不遗余力的开发人力资源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和重中之重。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外企业成功的范例都证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决定企业的成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也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根本。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也是成功企业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3.
陈水雄 《新东方》2000,(3):77-80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一古老而现实的命题,又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证明。海南的发展必须坚持把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不少地方在西部大开发中,都将着力点放在引进多少资金、引进多少项目等所谓“硬指标”上,面对招才引智的工作都不大热心,视其为“软指标”。引资固然能聚财,但引智更能生财!面对目前剧烈的市场竞争,完全可以说得上“得人才者得天下”。 照说,人才的作用早已被国人  相似文献   

15.
论人才     
刘援朝 《人大论坛》2010,(11):54-54
当今时代,充满竞争:竞争激活了曾经静如死水的礼会,但也让人们感到强烈的压力。这竞争不是勇力的拼搏,而是智力的较量,要想住这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仔、发展,立于不败,靠的是智慧,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相似文献   

16.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家之间的斗争就是天下之争,人心之争。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鸽子,魏征来见,忙捏在手里背在身后,话谈完了,鸽子也死在手  相似文献   

17.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问题,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曾庆红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工作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县委书记作为县级领导班子的核心,承担着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用好人才的重任,应当带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抓好人才开发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要有爱才之心。“为政之要,贵在得人;得人则昌,失人则衰”。事实证明,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溉莫能外。可见,作为主政一  相似文献   

18.
《管子·霸言》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作为齐国故都和现代工业重地的淄博,从长达800年的齐国兴衰史和淄博建市以来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令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淄博成就巨大的二十年:位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17个较大的市之一。可以说,在雄厚传统工业基础上聚集起来的人才优势对于促进淄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淄博工业结构调整,特别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和知识经济悄然到来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食品市场,如果提起“漯河出品”,相信许多人会马上列出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近五成的“双汇”火腿肠;“天下流传”的南街村方便面;“亮晶晶”的乐天澳的利等等。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漯河市,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漯河者得中原”的美称,漯河食品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对这句美称的鲜活诠释。  相似文献   

20.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