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名重一时,广东与桂林文化城的渊源很深,影响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桂林文化城赖以形成的政治环境与广东有不解之缘,突出表现在广东党组织所领导的文化大营救将众多文化人抢救到桂林;二、战时,许多文化人、文化团体在粤桂之间颠沛流离,从上海到广州,从广州到桂林,从桂林到香港,又从香港经广东折返桂林,坚持文化抗战;三、广东的文化人、文化团体在桂林活动,为桂林文化城的创建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2.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方便的地理交通条件,桂林聚集了大批全国各地文化名人及民主进步人士。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把抗战爆发前仅七万余人的桂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繁荣、民主进步气氛很浓的文化城,创造了辉煌的抗战文化成果。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对外新闻宣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打哑巴仗”是要吃亏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抗战时期党尽一切力量创办对外宣传阵地,并充分利用外国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进行对外宣传报道,还派遣部分同志到南洋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保存进步文化力量,把在重庆、桂林等地的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疏散到香港,建立了新的文化阵地。1944年,随着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中共对外新闻宣传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通过长期努力的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并使之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日军入侵给市政建设初具现代化的桂林以毁灭性打击,全城房屋、工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几乎毁灭殆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战后为重建桂林城,国民政府及桂林市府曾对桂林的未来发展做了规划,并实施了一些举措;但因战争破坏严重、连年灾荒、内战干扰和市政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战后桂林市政重建事业步履维艰,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5.
1941年11月16日,是中国文化界巨子郭沫若先生诞辰50周年,也是他从事创作生活25周年.在党的南方局领导下,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真诚地赞美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和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衷心地祝福他为祖国珍重,好写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社团管理思想和政策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抗日救国热情的驱动和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抗日民主根据地社团迅速发展起来。党和根据地政府及时制定了各项社团管理政策,并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团管理政策体系。例如坚持党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尊重社团组织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推动社团管理工作规范化等等。党的社团管理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社团的自身建设,而且使根据地社团在支援抗战,打击国内顽固、独裁势力,建设和保卫边区,促进边区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丽华 《党史纵横》2001,(11):26-28
1941年11月16日,是中国文化界巨子郭沫若先生诞辰50周年,也是他从事创作生活25周年。在党的南方局领导下,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真诚地赞美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和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衷心地祝福他为祖国珍重,好写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了给郭沫若祝寿,并纪念他的创作生涯25周年,11月15日晚,重庆天官府7号,寿烛高照,喜气洋洋,文化界人士携带眷属,为郭沫若祝寿。汽油灯下,高悬着一支5尺余长、粗若碗口的巨型毛笔,毛笔上嵌着“以清妖孽”…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广东思想文化持续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各左翼文化团体——“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及其所属“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广州  相似文献   

9.
秦文志 《探索》2003,(1):129-132
在领导大后方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中 ,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决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作斗争 ,努力办好我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 ,注意对文化界人士的团结、教育和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大后方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开展 ,关怀和爱护文化界人士 ,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时也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是解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最佳结合和科学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加强桂林旅游文化建设研究,对推进桂林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桂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桂林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自觉”解决旅游本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等基本认识问题,高度重视桂林旅游文化的核心思想,严格遵循“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脉;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美学;面向普通百姓,面向未来发展”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是全国文化事业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省份。特别是首府桂林的文化事业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被誉为“抗战文化城”。这都与广西政府的文化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影响文化政策改变的因素及这种文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桂林抗战教育是“抗战文化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抗点教育成就辉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桂林抗战教育成就取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雷沛鸿先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抗战文化遗存是城市不该忘却的记忆,也是城市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抗日战争时期城市原有的文化遗存正面临着被毁坏甚至消失的问题,抗战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滞后的现状,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亟待出台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史学家,抗战期间旅居桂林,讲学年余并留下学术著作和诗作,为桂林这座山水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留下珍贵文化遗产,增添了绚丽光彩.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始终盯住产业链的延伸。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均衡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创意产业为桂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桂林文化完整产业链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过程,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为灵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坚持创新路线,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制定了保障宗教人士享受一定的政治、文化权利及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既争取了宗教人士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又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外国势力借宗教干涉或分裂中国的图谋。这一时期中共更加重视同时争取宗教上下层人士的政策并付诸实践,注重保障宗教人士的民生问题;而国民党则更注重争取宗教上层来求"宗教地区的稳",加之在宗教政策的实践中有一些歧视宗教信仰的行为,这些因素对国民党的宗教政策及实践成效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的城市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应加强桂林山水文化元素的保护,其中尤应加强对桂林水生态、郊野环境、人居空气环境以及交通环境安全的维护,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桂林城市发展安全。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由于敌强我弱,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文化名人及许多进步固体纷纷南下进驻桂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简称“八办”)于1938年设于广西桂林..它对内是我党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对外是我党设在国统区的一个公开合法的通讯联络办事机构,“八办”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它在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抗战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和谐精神的胜利,从逼蒋抗日到淞沪和福建抗战、察哈尔抗战、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和谐团结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在华北根据地农村有数以十万计的二流子,给根据地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各根据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改造二流子,动员他们参加生产和抗战,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教育,增强了中共对根据地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和控制,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