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秦龙 《唯实》2004,1(4):23-27
缺乏"形而上学"文化传统的中国,不应不加区分地追逐西方反"形而上学"的潮流.相反,正是"形而上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上迷失"和信仰欠缺,以至实用主义成为时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匮乏,带来文化重建中传统的断裂."形而上学"是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必须注意培育、促发科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努力促进终极关怀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当下新闻报道的走势,故探求新闻娱乐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必然的学术话题.新闻娱乐化的文化内涵有三:第一,新闻娱乐化是"新民间"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的表达;第二,新闻娱乐化是大众通过经济杠杆获得的审美话语权;第三,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是大众感知个体生命时间性存在的方式.最后,须对恶性娱乐化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初以"购物指南"身份出现的广告,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品味不断提高,渐渐代替本应成为竞争主体的商品使用价值和质量,成为商场激烈竞争的"主角".这导致了广告的多样化、风格化,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煽情.广告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渐向一种更富内涵的文化转向,成为一种提供人文内容、审美欣赏,满足消费者在虚幻感觉中实现自我的诉求,以激发消费欲望并使之合法化的文化现象.广告从"购物指南"到"文化现象"的华丽转身,在丰富其自身内容与魅力的同时,引领消费者进入虚幻的"同体验"追求,刺激非理性消费,造成消费者的迷失.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2016年,我国接连发生了几起高校研究生、大学青年教师、中学生自杀,在美中国留学生虐待同学,考生冒名顶替等令人震惊、错侉的公共舆论事件。一系列看似不相干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扭曲和缺失。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矫正这些教育迷失的良方和对策?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论语》的智慧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2015年11月28日,在中国纪录片年度盛会——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中,由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选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从8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抗战(文献)类作品一等奖。为此,该片总策划、总撰稿之一,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接受本刊特约记者专访,讲述《大后方》背后的故事,以及该片给重庆乃至中国纪录片拍摄带来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青年群体是一个"媒介化群体"。但青年群体应用新传媒的高能力与传媒素养的低水平形成令人尴尬的反差,而更为重要的是,传媒素养的缺失将极大地促使青年群体价值盲从与信仰迷失。为此,传媒素养教育是当代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兴而紧迫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尾崎秀实在上海结识许多中国左翼文化人士,并为"左联"活动提供帮助,在此期间他与鲁迅成为至交  相似文献   

8.
唐月民 《理论学刊》2008,(4):109-112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必须以对电视台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为前提.目前我国现有电视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致命缺陷,公商二分模式是我国电视台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我国电视传媒公商二分模式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由现在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二位一体模式转变为"事企二分"模式,其次是把现有的电视台拆分为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国学以经典通俗化、民俗普及化和途径多样化的特点,使传统文化融进了现代知识体系,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同时,现代传媒也以其视觉性、虚幻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推动和繁荣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因此,抓住机遇发展现代传媒,全面发展大众文化,深化传媒体制改革,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徐泰玲 《唯实》2008,(9):86-90
任何企业组织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文化,中国"家文化"深深地隐藏在家族企业组织中,影响着家族成员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儒家思想的激活成为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土壤;乡镇企业的改制是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一方面,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外,他以时代精神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是不应该受到怀疑的.大众文化特指20世纪以来由文化产业制作的诸如电影、广告、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难分难解.文化产业的所有弊端,尤其是内容上的粗鄙、平庸及媚俗,也是大众文化本身的毛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其实践经验如下:确立了科学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的和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思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文化发展战略——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任洁 《理论学刊》2004,2(10):40-43
全球化将各民族文化纳入了互相交流、碰撞的历史空间内 ,然而这种交流不是完全对等的 ,而主要是以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出为主 ,此种文化扩张行为强化了非西方民族的文化意识 ,然而在关于现代化与西方化、普世化与西方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澄清和反思 ,以期使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文化心态 ,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电视调解是人民调解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是人民调解和电视媒体的联姻,二者的强强联合,对于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规范意义上的电视调解不同于一般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其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电视调解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调解,它有调解的公开性、非地域性、影响的广泛性等优势,但也面临个人隐私的曝光、娱乐化倾向、节目的公益性与私利性矛盾等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当事人的隐私保护,警惕"娱乐化"的侵害,更多地体现社会关怀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文化发展与变革、对提高文化建设自觉性的指导等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明确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丰富了精神生产的内容、目标和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系统总结和多维审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些基本经验启示主要概括为: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建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有效机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文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他的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先进文化轮廓。江泽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根据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使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避免了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文化的全盘西化,又找到了体现中国文化典型特点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要求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差异性的供给源,是文化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创新既符合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各民族对历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因此,要实现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创新,应正确处理好趋利与避害的关系、借鉴与独创的关系、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