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法学》2019,(5):111-121
对于人类民主生活而言,无论是直接的古典民主还是间接的代议制民主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协商民主理论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补充性方案,它以公共领域作为空间依托,有助于实现精英治国和民众参与的有效结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社群为载体的网络公共领域逐渐兴起,它实质性地拓展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协商和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民主功能,为协商民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网络民主也存在着数字鸿沟、群体集化、非理性表达、政府回应缺失等问题。网络民主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效的保障机制,它涵摄完善的网络立法、政府回应机制、基层网络设施以及网民的理性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主"是由美国学者斯劳卡最早提出的。网络民主具有形式上的虚拟性、平等性,传播过程中的直接性、开放性、便捷性。网络民主在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推动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扩宽民主监督渠道,构建新型民主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网络民主也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它既有可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又有可能导致无政府状态或更加隐蔽的集权控制,而且网络发展还为政治发展的非常规操作提供了便利,等等。因此,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完善网络民主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是引导网络民主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曹金龙 《法制与社会》2013,(14):146-147,155
民主问题一直都是诸多政治问题的重中之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关于民主的探讨经久不衰。理想的民主是全民参与的直接民主,但由于现实的考虑,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民主模式——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给直接民主带来无限希望。然而网络民主在解决许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加上现实的局限性,网络民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能作为现有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4.
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表达具有增进民主和诱致秩序失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民主塑造功能,对催生公民意识、拓展民主广度、增进民主深度具有启迪意义;另一方面,网络表达在开启言论自由新时代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政府治理缺失的公共空间,产生了一些民主性隐忧,它可能引起公共秩序的紊乱、诱发多数暴政并导致政府在网络语境下的行为失态。为实现网络表达的当下治理进而推进有序民主,加强网民自律和完善网络法治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政治表达的新场所,促生了网络民主这种政治参与的全新理念和操作方式,同时也为公民政治参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力,而民主意识和道德素质低,政治参与的目的不明确等是导致网民无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原因,必须尽快健全公民网络参政机制,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保持网络民主自由与法制约束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吴雄 《法制与社会》2010,(19):195-195
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互联网是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民主,但随着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网络民主悄然兴起,但是网络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7.
法治视野下的网络反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反腐法治化建设的宪政意义在于它是电子民主时代公民参政权的重要展现。参政权作为宪法及法律规定的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于确认和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及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抑制权力滥用及其腐败。电子民主时代,网络参政拓宽了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公民参政权的实现变得切实可行。网络反腐法治化有利于公民参政权的落实,进而有力地推进民主监督制度的发展。网络反腐法治化的基本理念包括公众参与、规范统一、网民保护、信息公开,而建立健全网络反腐的法律制度,保护并激励网络举报人是其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迅速发展的结果,除了对人类的日常经济活动产生革命性的转变之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民主已经对传统的代议制民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模式。本文指出网络民主有利于弥补代议制民主的某些缺陷,是当今时代条件下代议制民主的一种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主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学界对其内涵、特征、价值与问题尚存在诸多争议,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相关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对网络民主的理论与现实产生做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现有的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鸿飞 《法制与社会》2013,(10):233-235
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是实现现代法律机制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网络法制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起网民对法律的信仰,需要网民即使在网络的屏障背后活动时也能够在潜意识中表现对法律至上地位和权威性的认可。要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需要我们着重考虑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与结合,需要重视网络法制教育的建设。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开放的网络环境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构成,达到网络法制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样也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的进程等都是影响法制教育理论综合发展的客观条件。培养网民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必须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元的传播模式等各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方法达到对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和灌输,由此加速强化网民的法治意识,促使网民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