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过程中,男性自身参与的愿望仍然非常不够.应该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鼓励男性参与.男性气概是多样的,支配性男性气概是可以被改造的,改造支配性男性气概将在个人层面上直接促成男性参与.笔者提出"男性觉悟"、"男性解放"、"男性觉悟二重性"等概念,主张应该唤起男性觉悟,认识到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概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伤害,使得男性积极主动地颠覆支配性男性气概,进而同女性携手推进性别平等.但这种觉悟与解放应该同时认识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女性的压迫比对男性的压迫更重,才能保证其对两性平等的推进.同时,作者以生殖健康领域为例,说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改变将如何影响到男性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刘福燕 《前沿》2012,(11):176-177
性别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论域,主要关注的面向之一即是男子气概研究。此种研究有助于认清男子气概的本质,更有利于促进妇女研究以及女性地位的改善。运动攸关男子气概的探讨,二者的关联性研究不但指出两性差异的存在事实,而且借由男子气概的研究视域,亦可重新反思当前运动的发展以及运动与性别关系所应秉持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拯救男孩"的主张体现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了男性气质多元化的理论,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受到批判.但学校等社会机构仍然在建构着单一的支配性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被认为对男性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伤害."拯救男孩"主张与世界主流的社会性别理念相冲突,同样也与"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相违.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男性气质特别是当时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建构问题是贯穿其代表作《如今世道》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存在的两种主要的以"文雅家长"和"自造男人"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模式,特罗洛普在抱有一定的留恋的同时也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反思性。本文以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和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语境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解读方法,对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进行新的解读,探究特罗洛普建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表现策略,以及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男性气质主流意识形态的反省。  相似文献   

5.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研究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的建构问题,发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与理论是"男性本质"建构的"科学"基础;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男性本质"建构的逻辑起点;强大、理性、"性"超于生存是"男性本质"的主要特征;"男性本质"的建构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其观点良莠并存,至今影响犹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解构"男性本质",促进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现性别平等是男女双方共同的责任。父权制的性别文化对女性不公的同时也使男性受到了伤害。本文在探讨男性研究的兴起、定位与内涵以及性别平等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反思男性研究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在联系,指出男性研究视角在教育领域的介入,有利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开拓新的实践可能,如深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拓展性教育的多元文化取向,丰富与再现校园中的性别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城乡迁移研究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研究中的"男性盲视",掩盖了农民工群体日常而多元的呈现,也阻碍了迁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其深层机制的挖掘。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在对珠三角某港资工厂进行参与观察和深访的基础上,引入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结构分析框架和男性气质学说,将社会性别作为探寻城乡迁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切入点,但又不仅仅阈于性别化本身的探讨,而是通过对性别结构与城乡、阶级等其他多重社会结构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考察,展示了女性主义者备加推崇却不无争议的交叉性分析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为读者建构了一个白人文化侵蚀下的黑人世界。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在黑白文化的夹缝中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她刻画的黑人男性在既是美国人同时是黑人的双重文化冲击下自我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L首饰店和P服装店的研究发现,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劳动力与身体表征的双重商品化使得从事服务业的男性售货员建构出一种被物化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与主流所认可的"高收入""高教育""挣钱养家"的支配型男性气质形成差距,造成了这些男性售货员的性别气质焦虑。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符合社会所认可的男性气质时,他们往往通过性别划界的方式——贬低女店员和诋毁女店长——来缓和男性气质焦虑。男性售货员的性别划界虽然缓解了自身的焦虑,却无助于改变不平等的性别秩序,并再生产了工作场所内部的性别隔离和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政 《思想战线》2002,28(1):102-105
妇女学不是把妇女看作问题 ,而是以妇女成为主体向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时产生的。妇女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性别。分析研究各个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 ,社会性别话语的变化 ,社会性别等级制同阶级、种族、族裔等的交叉关系 ,社会性别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特定社会性别制度对男女的规范 ,性文化的变迁 ,妇女在各个领域的活动经历等等 ,是妇女学的主要内容。妇女学的目标是以新的认识论认识人类社会 ,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2.
创业女性性别角色认定的特征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男性的创业数量比女性高,但性别本身并不影响创业,真正影响创业的是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定。对225名创业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定与普通女性有着显著的不同,女性化所占比例不到1/4,而男性化、双性化所占比例则超过50%。就性别角色认定的结构而言,创业女性拥有男性化特征竞争、力量、自治、进取及女性化的特征友好、共感、率真,并且在力量、自治、进取、友好及率真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主要包括"两分领域"和"家庭天使"观,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当时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塑造、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中国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综述。对每一项研究,本文都从内容、方法、使用的数据、结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有两个发展趋势:第一,由研究男女在平均工资上的差距发展到研究他们在整个工资分布上的差距;第二,由单纯研究男女在工资方面的差距发展到研究性别工资差距与性别职业(或行业)隔离、性别劳动参与率差别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Gender Safety     
Abstract

Despite longstanding efforts towards gender equity and current yet intense focus on school safety, the simple right of boys and girls to an equitable and safe school environment-not to have to negotiate inequity or violence as part of their school day-has yet to be secured.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as concepts out of which various practices have arisen and argue that these conceptualizations have not proved sufficient to eradicate the problems each targets. We then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this goal of creating and insuring an equitable and safe school environment for girls and boys which sifts out, braids together and builds upon key aspects of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but is grounded in the articulation of a “missing discourse” of gender within each. Gender safety is built on an acknowledgment of gender as a set of ideologies which are produced reproduced and sustained within (and beyond) school classrooms and hallways. We suggest that a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se ideologies is a significant and unrecognized barrier in the are nas of both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A key feature of our formulation is the psychosocial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deologies in adolescents' daily experiences and in school cultures and climates.

Despite longstanding efforts towards gender equity and current yet intense focus on school safety, the simple right of boys and girls to an equitable and safe school environment-not to have to negotiate inequity or violence as part of their school day-has yet to be secured.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as concepts out of which various practices have arisen and argue that these conceptualizations have not proved sufficient to eradicate the problems each targets. We then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this goal of creating and insuring an equitable and safe school environment for girls and boys which sifts out, braids together and builds upon key aspects of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but is grounded in the articulation of a “missing discourse” of gender within each. Gender safety is built on an acknowledgment of gender as a set of ideologies which are produced reproduced and sustained within (and beyond) school classrooms and hallways. We suggest that a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se ideologies is a significant and unrecognized barrier in the are nas of both gender equity and school safety. A key feature of our formulation is the psychosocial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deologies in adolescents' daily experiences and in school cultures and climates.  相似文献   

16.
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男女分工及性别平等,但对由此而引发的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少有涉及。实际上,多数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存在退休年龄、待遇水平乃至权利享有等多方面的性别差异。本文拟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定义并度量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为中国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筹备和召开,到后来举行的北京 5和北京 10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世妇会的原则和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强化,这些理念凝结和渗透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及研究机制等方面的变化和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妇女/性别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妇女研究论丛》创刊20年来的栏目变化、刊文情况以及主题与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结论认为,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术性和实践价值都在不断增强。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创新,加强有关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法律与政策研究,促进中国妇女/性别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