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实践证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下面,联系我厂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指导农副业生产的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党创造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贯穿于党的正确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始终。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  相似文献   

3.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方法,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价值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强化"群众首位"的意识,调动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应用于党的全部活动的理论创造,形成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我们党继承、发扬了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丰富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笔者认为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讲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不仅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原理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大既是权力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广大民众的有机结合。它的提出不仅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对大众新的各种利益需求的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实现大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相信大众的力量,集中大众的智慧,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心需求,在宣传普及工作中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8.
群众这一概念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最广泛的理论逻辑外延。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党在工作中无论作任何事情,大到涉及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小到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务,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执政观和方法论。统一战线思想是当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统一战线观点强调:新时期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担负新的历史任务;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底色历久弥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研究与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刘少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其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马克思主义使命担当以及"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克难、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时期,重温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的科学内涵,这对于新时代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率先在当代中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体现出的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群众、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坚持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实际进行普及宣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重提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表达和必然旨归。大众化不是依靠理论专家用通俗话语"化大众",而是将实践和理论的创造主体归还大众,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但由于每个时代人民的含义与群众的状况不同,根本利益指向不同,基本愿望和特殊期盼不同,因此,群众路线所面临的主题内涵、功能任务、实现路径和主要形态都需要与时俱进。从革命党向执政党、从封闭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同质性走向差异性,党面临的实践语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能否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造群众路线的新方法、新形态,发挥新的历史功能,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我们既不能因为语境改变而根本否定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并最终被历史抛弃,更不能照抄照搬革命年代群众路线的旧形式、旧路径和旧方法,把群众路线变成愈演愈烈的群众运动,甚至重蹈"文革"覆辙,最终葬送伟大复兴的民族事业。  相似文献   

12.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者。现阶段人民群众接受理论的程度取决于广大个体的利益要求是否被满足。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对社会舆情有一个正确的研判。研究社会怨恨心理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怨恨心理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客观的社会存在,它影响着人们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客观判断。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要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二是社会怨恨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情绪,有它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对它的重视和正确解读,是我们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最佳的切人点,是增强一切社会工作针对性的有效参照。三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就必须把握群众视角,研究群众需求,熟悉群众语言,坚持群众标准,甘当群众学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正视、分析、研究社会怨恨心理,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位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树立群众思维,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线;设立群众标准,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原则;实现群众利益,明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价值;发挥群众作用,提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历史地位、党和群众关系、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系统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史。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解放思想为强大动力,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要保障;人民至上是价值理念,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坚信一切依靠人民是价值主体,坚持一切造福人民的价值准则;“两个结合”是方法路径,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理论创新与时代特征、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实践是基础和来源,在回应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检验真理标准中推进群众路线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民生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又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现实尺度,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错位、成果与共享脱节、方法与效果不一致等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过程要"以利益为宗旨";在宣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要"以易懂为前提";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以人才为关键";在营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氛围过程中要"以文化为媒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这一重要方针,体现了党的群众观,贯穿了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导思想,须随时随地牢记在心,心系民众。 一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群众路线及其体现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强调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注重群众实践鲜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是必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这两个观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高校学生党员群众路线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群众史观教育、群众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群众标准教育,是大学生党员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源泉;掌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大学生党员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这两方面都是高校学生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