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记者到黄泛区腹地河南周口地区采访,惊喜地看到,这块昔日多灾低产的土地,已经开始成为河南全省举足轻重的农林牧商品生产基地。这一历史性变迁,向人们展示了开发中低产田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周口地区农委负责人对记者说,自1938年蒋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千里黄泛区之后,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肆虐,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之一。正常年景全区每年吃国家统销粮1500万公  相似文献   

2.
枸杞的困惑     
红宝在哭泣有道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出狭窄险峻的黑山峡后,拐一个S型大弯。便失去了奔腾咆哮的凶猛势头。河道豁然开朗,水势渐趋平缓。在两岸静静地拓出一片水草丰茂,鱼米飘香的冲积河套区,形成了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得益于黄河泥沙淤积和自流灌溉之利,宁夏平原绿树成荫,物产丰富,其中有一种植物芳名远扬,这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枸杞。  相似文献   

3.
山西:黄河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那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色,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神奇美丽的传说,无不吸引着旅游者的心。自1986年开辟黄河旅游线以来,已有14个国家的2000多位外国旅游者,国内5万多人领略了她的雄姿风采。黄河游,从山西运城出发,西行20公里便到解州关帝庙。解州常平村是关公的家乡,因而古人在解州  相似文献   

4.
《瞭望》1986,(43)
黄河,以其危害巨大而闻名世界。但在中国人民的治理下,黄河已度过第四十个安澜之年。“圣人出,黄河清。”这“圣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6.
静与清     
黄河因水“黄”而得名。但在河南洛阳的小浪底,看到的黄河之水却是另一番景象:“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当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时,穿石过岩隙“盘涡毂转秦地雷”,裹沙掠黄土“奔流到海不复回”。当有条件暂时让其“休整”一下时,它,沉静下来,静水流深,使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此情此  相似文献   

7.
在一首表达怀乡之情的流行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祖国江河千万条,长江长,黄河黄……”可是细一琢磨,长江长似乎还过得去,“黄河黄”难道也值得炫耀么?多少年来,孕育了灿烂华夏文化的黄河不也正因“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而使河床不断淤高,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么?  相似文献   

8.
黄河出奇石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爱石赏石的癖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塑出的黄河石更是受人珍爱。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中就有“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的记载。但黄河子孙拣集收藏黄河石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还是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黄河沿岸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需“量水而行”已处于“资源性缺水”的黄河,难以背起正兴起于宁蒙黄河流域的巨型重化工业带。《瞭望新闻周刊》在黄河流域宁夏、内蒙古采访发现,西起银川东到呼和浩特不足800公里的黄河沿岸,正在崛起一个  相似文献   

10.
于征 《民主》2012,(2):38-4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广泛.交通发达,人口繁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便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重地。黄河故道(古泗水)自西向东、京杭运河由北向南流经,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誉。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又是一条桀骜不驯、洪水泛滥的河流。如今,在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下游,一个由堤坝、水库、河道整治以及滞洪区等组成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犹如一座坚如盘石的“水上长城”,使过去“三年两决口”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言,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儿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但黄河之水也时常发怒,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伟大诗人在描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时,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根据史料记载,在建国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成灾时,北抵幽、冀,南达江、淮,一片汪洋,纵横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治黄工作的重视,使得黄河之水,岁岁安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学理论》2011,(3):61-62
1938年6月九日,为阻止日军西进,国民政府"以水代兵"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滚滚黄流,经中牟、尉氏,直泻而下;夺贾鲁河、涡河水道,分流入淮。在以后九年时间里,黄水泛流又迭向西滚,泛区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广袤的豫东黄泛区。九年黄泛给豫东民生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造成泛区大批灾民或葬身水海,或死于饥饿、瘟疫;而幸存下来的灾民,由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往往令其无以为生,迫使他们远离故土,到异乡寻找生命的依靠。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同时也是“浪费大户”,实行大水漫灌的宁蒙灌区被称为节水“老大难”。日前,记者先后到黄河上最先进的节水灌区——甘肃景泰灌区和宁夏中卫灌区,对建立农业节水机制问题进行了调查。节水难,最难在工程甘肃景泰灌区是一个大型电力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3,(17)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记者在产水占黄河总水量45%的青海黄河流域采访却发现,近年来这里天然降水并未明显减少,而汇入黄河的“天上水”却越来越少。2002年,青海黄河流域产流仅125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60%,创有实测纪录以来的最低值。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区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体的植被系统被破坏。 草原生态的恶化,减少了水流  相似文献   

16.
党周  张进林 《侨园》2002,(3):40-4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孕育了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高原出现了持续性干旱天气,尤其是在黄河源头地区,连续多年的干旱正在带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天然草原加速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枯萎缩,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已无法在当地正常放牧,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过起“乞牧”生活,沦落成为大草原上的“生态难民”。两年前,记者曾到黄河源头地区采访,首次了解并接触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和出现“生态难民”的情况。去年秋末,当记者再次来到黄河源头地区时,看到这里的草原生态仍在加剧恶化,“生态难民”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黄河源头干流流经的玛多、达日等县,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无不对草原生态的急速恶化心存恐慌,明显透露出不安和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已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自古得到黄河滋润的宁夏大地,繁衍了回汉各族儿女,积淀了深厚而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今年9月,宁夏首府银川举办的国际黄河文化节,以“友谊、开放、进步”为宗旨,将其黄河文化的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今天,全面展现在海内外各界朋友面前。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宁夏,让宁夏更多地了解世界。这在宁夏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19.
山东海洋学院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副所长侯国本说,他提出的一个治理黄河新设想,如果能付诸实施,几十年后,被称为“悬河”的黄河有可能变成地下河。侯国本认为,治理黄河主要是泥沙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黄河每年要倾泄十二亿吨泥沙,一部分漂流人海,一部分沉积下来。郑州以下九百多公里的河床,每年要升高十厘米左右。为了防洪,山东、河南两省每年要组织几十万人上阵,抬高,加固黄河堤岸。近期来,大约每十年加高河堤一米。到目前为止,黄河中下游的河床已高出地面十到二十米。如果年复一年地沿用这种“以堤束水”的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如果要问,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是什么歌最深刻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灵魂?那就是《黄河》。如果再问,在中国音乐界是谁被公认为《黄河大合唱》最具权威的指挥家与诠释者?那就是中央乐团一级指挥严良堃。春天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见到了这位已是73岁高龄享誉海内外的指挥大师。“我指挥《黄河》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是《黄河》哺育了我,我是在《黄河》的歌声中成长的……”指挥家的眼睛里透着深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