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很多理论著作、政治理论教科书和报刊上的文章,都反复宣传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久而久之,大家都把这个判断视为金科玉律,深信不疑。这个事实表明,目前我国在关于公有制的问题上,仍然深深地陷溺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迷宫里。所谓斯大林模式,就其经济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在占有方式上坚持国家所有,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实行计划经济,在交换方式上排斥商品市场,在分配方式上不许工人参加剩余劳动的分配。这种经济模式是苏联在政治上独裁专断、个人统治和文化上专制主义、定于一过的经济基础。这个模式是…  相似文献   

2.
彼得洛维奇针对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垄断性"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批判,认为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他从对"人"的理解、异化与扬弃异化、实践与自由以及社会主义与政治四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重新解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的建构打破了苏联教条主义模式,恢复了"人"的地位,但却没有完全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走向了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苏联理论界正在对苏联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以新的眼光看待斯大林。很多苏联人开始感到,构成斯大林问题的不汉是苏共20大上揭露的政治迫害,而更主要的是斯大林所建立的政治、经济體制实质。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说,“我们站在历史真理的立场上既要看到斯大林在争取社会主义和捍卫社会主义成果的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也要看到他和他週圍的一些人所犯的严重政治错误与横行霸道”,“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一些人对党对人民所犯的大规模镇压和违法罪过是很大的”(《十月与改革:革命在继续》莫斯科,1987年)。同时,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斯大林时期“在党和国家领导中形盛了行政命令制度,官僚主义更加严重”时指出,“在那种情况下,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和制度,总的来说是有成果的”,但是“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4.
论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理论探讨》2006,(3):40-41
新制度主义是引领当代政治学研究潮流的一种新方法。新制度主义认为,虽然政治行为、政治选择受到了制度的约束,但制度只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核心因素(或者重要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新制度主义着重解释性理论研究,把制度变量纳入理论框架,研究变量呈现多元化,制度对个人、群体行为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层的考察和变量的分析,考虑路径依赖的因素,注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通过归纳法的应用形成成熟的经验理论,再进一步应用到跨国研究或者别国的比较研究中去。特别是新制度主义还做了将制度科学化的工作,主张提出新理论,对新理论进行验证,并且要构…  相似文献   

5.
“改革就是革命”。具体地讲改革就是模式的转换,就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面临着三种模式的转换,即:①传统模式——改革的对象:②转换中的模式——改革中的现行模式:③新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一、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也即斯大林式,或称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形成于苏联三十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在五十年代达到其发展顶峰。但是在这以前苏联早就有这种模式的现象,最明显的是1918年5月~1921年3月这一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且在斯大林逝世后这种模式的现象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从苏联一国  相似文献   

6.
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更有助于解释制度稳定与维持,而对制度变迁解释乏力,因为它仅把制度变迁看作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面对这种批评,近年来,新制度主义者提出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并试图与外生理论结合起来,把制度的起源、稳定维持和急剧变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更加注重制度变迁的历时与空间维度,对制度变迁中观念与制度的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洞悉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及其解释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另外,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具体方式,制度的分层等问题也成为研究制度变迁的议题。新制度主义者的这些努力大大丰富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增强了其理论说服力,但并没有解决批评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科学的知识图景发生了变化。它的标志是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渐渐消退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有效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制度自身、制度与环境,以及制度与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8.
对于苏联模式的崩溃,右翼学者和部分左翼人士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卡利尼科斯对此并不认同。他分析指出,左翼和右翼之所以达成错误共识,是因为将斯大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等同,而在现实中,斯大林主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最终走向了"反革命"。卡利尼科斯试图通过进一步将苏联模式界定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变体,以此彻底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失败隔离开来。虽然卡利尼科斯对苏联模式的独特界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苏东剧变的不利影响,也为我们认识苏联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它的分析与苏联模式的实际性质不相符合,所产生的理论后果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马克思、思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三十年代建立的经济体制中那些对社会生产发展不利的因素去掉,代之以能够适合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者并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若干前沿问题(续)中央党校教授、博士导师赵曜四、关于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怎样评价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的一个前沿问题。苏联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厂,打破了第二国际的教条,把一个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政治多元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颇具诱惑力的新概念,也是目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国家,政治多元主义论指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权力在处于不断变化的冲实、竞争和合作模式中的各种集团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政治多元主义的内在涵义,就是当代西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1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包括了斯大林一九五二年二月至九月写的四篇文稿,它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重大课题,代表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人民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从中看到了斯大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列宁是否具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再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列宁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相反,“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点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有的论者还认为,在联共(布)中央的历次论争中,列宁和托洛茨基完全一致,而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列宁对于一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4)
新制度主义在旧制度主义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个体偏好和行为的分析,同时又对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逐步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新制度主义有助于国际政治学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产生和理论阐释,对分析国际政治中的制度规范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基于转型政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中心观"普适性的反思和对低制度化政治体系的经验体认,试图建立一种适合分析低制度化转型政治体系的"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为此,从行动者所掌握的政治资源、行动能力、利益和价值偏好等角度,把政治行动者分为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和政治弱势群体,主要讨论了政治精英的特征及其内外部关系,及政治弱势群体的特征.从行动者的角度,分析初始制度的三种选择模式、制度的重要性与自主性、制度绩效、制度变迁与转型、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制度的初始性选择取决于相关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博弈,最初的制度选择模式具有强烈的路径"锁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既得利益者的强制手段来维持的;不同制度的重要与否对不同的行动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制度的自主性来自其维持的行动者的政治资源与行动能力;制度绩效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它带来的绩效增长,而且还关系到绩效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分配公平与否,制度的变迁与转型实际上是行动者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持续推进了制度分析的理论前沿,但在自身学科属性的基本议题上仍存在疑义。一部分制度研究者在此背景下摆脱狭隘的政治科学立场,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贯通的角度,思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以及新论题同旧传统的关联。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在内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个流派,在其演进发展中受多个学科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板块构造作用之下,呈现出多重焦点、层次分化与领域延展的特点。在学科定位及流派演进基础上作出综合反思,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愈加关切超越政治科学内部流派细分的格局并致力推进不同制度研究取向的交汇融合,围绕内生制度变迁、观念和话语分析以及修辞制度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理论阐释,兼重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研究途径并在建构机制和时序分析的方法论领域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17.
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有些人认为党的地位下降了,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了,甚至可有可无了。这个看法本来就没有多少道理,可是有的人却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找到了“根据”。原来是《决定》在提到建立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时,把党委书记写在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之后,于是认定党委书记是“老五”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看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仅仅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类型,“这样讲是有语病的”,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相容的观点,是传统的不正确观点.这种观点是以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和不存在商品经济为前提的. 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突破丁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传统观点.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下的经济联系,应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他又认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经济联系,不是商品经济,所以,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 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全民企业两权适当分离的前提下,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是商  相似文献   

20.
王晶玉 《学理论》2013,(33):22-23
新制度主义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济学中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从经济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概括了西方新制度主义的主要三大理论流派,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并由此总结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