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骨鸡火鸡实验性组织滴虫病临床病理学比较傅童生傅运生曾元根邓治邦陈可毅(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410128)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滴虫病的研究较多,但有关临床病理学比较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项试验对乌骨鸡、火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以揭...  相似文献   

2.
火鸡实验性组织滴虫病病理形态学观察邓治邦傅童生曾元根陈可毅卜晓英(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410128)近年来,在我国许多省市均有鸡、火鸡、山鸡、鹧鸪等组织滴虫病的报道。为了研究火鸡组织滴虫病的发病规律和组织病理变化特征,本试验以鸡异刺线虫虫卵感...  相似文献   

3.
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可使禽类盲肠和肝机能紊乱的一种原虫病 ,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异刺线虫和蚯蚓。鸡、火鸡、乌骨鸡、孔雀、鹧鸪、珍珠鸡、环颈雉等均有被感染而发病的报道或文献记载 ,而丹顶鹤的组织滴虫病还很少见。江苏省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 1对丹顶鹤发生以排黄色粪便为特征的疾病 ,经诊断为组织滴虫病 ,经治疗 1只痊愈 ,只死亡。1 发病经过及临诊症状盐城自然保护区珍禽驯养场饲养于 0 1笼舍内的 1对丹顶鹤先后发病 ,先是 1只雄鹤发病 ,初期症状为食量减少 ,精神不振 ,排黄色粪便 ,6d后另 1只雌丹顶鹤也表…  相似文献   

4.
1994年3月,贵州省毕节乌骨鸡选育场种鸡群发生疫情。经对种鸡群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学调查,并与其来源地乌骨鸡和非乌骨鸡血清学调查结果比较,确诊乌骨鸡种鸡群发生的疫病为马立克氏病,其疫源来自征集乌骨鸡过程中带进的带毒鸡。调查结果表明,乌骨鸡对马立克氏病病毒比非乌骨鸡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某孔雀养殖场曾发生一起典型的异刺线虫并发组织滴虫感染病例,死亡孔雀20余只。组织滴虫病是火鸡和鸡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为火鸡组织滴虫。鸡异刺线虫是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者,它是多种禽盲肠寄生的线虫。当其他禽类食入含有组织滴虫的虫卵时,即同时感染异刺线虫和火鸡组织滴虫。临床症状 笔者1999年7月15日应邀前往某孔雀养殖场,去时见1只2月龄孔雀放于舍外,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闭眼嗜睡,旁边有水样呈淡红色粪便,粪中有1条约15mm的白色线虫,尾细长。主诉:每年6~8月常有类似情况出现,使用抗菌药物治…  相似文献   

6.
鸡的组织滴虫病,是由原生动物中的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引起的。一般情况下,本虫对鸡的致病力主要表现在4~6周龄的雏鸡,成年鸡多成为带虫者不显临床症状。1983年4月在我县个体养鸡户的成鸡群中,发生了组织滴虫病,45只成鸡发病39只,死亡1只。现将诊治情况介绍于后。(一)临床症状 神精萎顿,呆滞,闭目,羽毛蓬松,羽翼下垂。鸡冠后部瘀血呈紫黑色,产蛋减少或停止,粪便硫磺色呈糊状。  相似文献   

7.
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是由鞭毛变形科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禽类的一种原虫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盲肠发生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和肝脏出现坏死性炎症。本病主要侵害火鸡,其次是鸡,特别是8周至4月龄的雏鸡较易感染,成年鸡也可感染但多为带虫者。近年来,安徽的淮南、淮北、皖东等地相继发生过此病。凤阳县某个体养鸡场有10周龄星杂579商品代蛋母鸡2000羽,最近鸡群中发生了组织滴虫病,发病率达50%,死亡率达10%。(一)材料与方法1.现场取病死鸡、病鸡、无临床症状鸡各30羽,依次分为A、B、C三组,逐一剖检,详细记录…  相似文献   

8.
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鸡组织滴虫病(也称鸡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雏鸡和育成鸡较常见的寄生虫病,3~12周龄的雏鸡最易感染,病程1~3周,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30%,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96年6月,我市某万只鸡场发生组织滴虫病,经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张全成(江苏省洪泽县畜牧兽医站223100)鸡组织滴虫病又称鸡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meleagridis)寄生于鸡肝、盲肠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以盲肠出血、溃疡,肝表面坏死为主要特征。笔者在门诊上...  相似文献   

10.
猪蛔虫感染性虫卵对小鼠的感染试验郑遐龄(西安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710061)蛔虫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感染初期蛔虫幼虫处于组织移行期,宿主在早期表现为蛔虫性肺炎;后期成虫定位于小肠寄生,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复制蛔虫性肺炎小鼠动物模型,可为...  相似文献   

11.
实验感染组织滴虫病的方法研究邓治邦,傅童生,陈可毅,蔡瑾,曾元根(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410128)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meleagridis)引起鸡、火鸡的常见寄生性原虫病,以火鸡最为敏感。由于该病原对外界环境抵...  相似文献   

12.
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meleagridis)寄生于禽的盲肠和肝引起的,对火鸡的危害尤为严重。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组织滴虫病在一些养殖场暴发流行,用常用药物已难以控制。为此,我们选用迪美唑进行了预防和治疗试...  相似文献   

13.
火鸡组织滴虫病 (黑头病 )是严重威胁火鸡养殖业的一种寄生虫病。 1994年 ,仅对河北省、天津市两地区的 2 3个火鸡养殖场 5 0余万只火鸡组织滴虫病进行调查 ,平均死亡率达 1.5 2 %。在我国随着火鸡养殖业迅速发展 ,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低估 ,多数火鸡养殖场对火鸡整个饲养周期的火鸡组织滴虫病都缺乏应有的重视 ,致使该病在不同饲养条件的火鸡养殖场暴发流行 ,给火鸡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1 临床特征调查发现 ,火鸡组织滴虫病在河北省、天津市两地的火鸡养殖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但多发生于阴雨潮湿的季节 ;3 16周龄火鸡易感 ,711周龄…  相似文献   

14.
组织滴虫病的治疗药物筛选何维春,贾文发张岚峰于春惠(吉林省农业学校吉林市132107)(九站兽医站)(吉林师范学院)组织滴虫病也叫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多发于火鸡雏和鸡雏。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  相似文献   

15.
组织滴虫病不仅侵害家禽,也侵害野生禽类。新乡市人民公园的火鸡、孔雀、鸸鹋先后发生该病,严重影响了野生禽类在动物园的发展。现将鸸鹋组织滴虫病及其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幼鹋精神沉郁,减食或食欲废绝,消瘦,翅膀下垂,羽毛逆立、粗乱,身体卷缩,常卧地不起,下痢、拉黄色或绿色稀粪便,离群独居,严重时排出血便,贫血,与球虫病很相似,病程1~3周。成年鸸鹋症状很轻或无明显症状。幼鸸鹋感染率高于成年鸸鹋感染率。 (二)剖检变化 特征病变在肝和盲肠。肝稍肿大,表面有黄绿色或黄白色碟形坏死灶,轮廓清晰,从绿豆大至铜钱大,病灶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此外,还有大量的点状坏死。盲肠一侧或两侧  相似文献   

16.
鸡的组织滴虫病又名“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本病对各种品系的鸡均有易感性,但对2~4月龄的火鸡易感性最强。本文报道了一起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酒泉地区农科所1986年5月13日白兰州黄河养殖场购进1月龄美国尼古拉火鸡70只,在运输途中发病死亡5只,至6月21日共死亡49只,死亡率为70%,病鸡均表现食欲不振,喜睡怕冷,羽毛松乱无光,双翅下垂,头上皮肤暗兰紫色,拉黄白色水样粪便。病初体温41.5℃左右,中后期则下降到39.5℃~38℃,体温在39.5℃以下的多数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青蒿素防治禽类组织滴虫病的效果,在体外和体内分别应用不同浓度青蒿素处理,同时设地美硝唑药物组、攻虫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攻虫试验,统计虫体抑制率、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脏器病变情况、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等来评价青蒿素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随着青蒿素浓度的升高,抗火鸡组织滴虫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作用48 h且浓度高于3 mg/m L时可完全抑制虫体生长,1 mg/m L作用84 h为体外最低有效浓度。在体内青蒿素用药组鸡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脏器病变均低于攻虫组,0.5 g/kg青蒿素组鸡的发病率最低且相对增重率为83.34%,在3个不同浓度青蒿素组中抑制效果最好。结论,青蒿素在体内和体外均有一定的抗火鸡组织滴虫活性,为青蒿素用于临床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鸽肠型毛滴虫病的发现与诊治杨连楷(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州510430)以肠损害为主的肠型毛滴虫病,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一幼鸽群爆发的这一类型毛滴虫病的发现与防制情况报道于后。1发病情况1994年3月初,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卢边村养鸽专业户卢某;在...  相似文献   

19.
火鸡组织滴虫最早由Smith(1895)命名为火鸡阿米巴原虫,后来Tyzzer(1920)重新命名为火鸡组织滴虫,主要感染幼龄鸡和火鸡,而且死亡率较高;成年鸡和火鸡以及其它禽类也可感染。本病在国内,多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称作黑头病,或基于剖检所见的特殊性病变定名为盲肠肝炎。前几年有人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及一般防治措施作了叙述,但尚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本病引起的除盲肠和肝脏以外的其它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均未提及。1983年,我们就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和病理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20.
牛毛滴虫病(Bovinetrichomoniasis)是通过牛性行为传播的一种疾病,可造成牛的不育、早期胚胎死亡、子宫积脓和明显延长产犊间隔。自Kunstle(1888)和Mazzanti(1890)报道牛毛滴虫病以来,到本世纪中叶已有近30个畜牧业发达国家先后发生了牛毛滴虫病(Skirrow,1988)。近几十年来虽然广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但由于感染公牛无任何临床症状,毛滴虫又能存活于新鲜和冷冻精液并经由输精器具传播,故牛毛滴虫病的发病率仍较高。其中澳大利亚北部的某些牛群达40%,美国南部某大型牛场达10%,东欧和苏联等地区的大型集约化牛场的发病率也较高(Williams等,1987)。感染牛群由于产犊率降低、泌乳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