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析消费需求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和专家在检验1998年刺激投资需求的政策绩效后认为,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在于,在刺激投资需求时,而未注重消费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1999年继续扩大内需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能否跟上和奏效。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找到导致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开出最有效的药方。那么,国人为何不愿意增加消费呢?当下有三种观点可以解释:(1)消费需求不足由收入分配所引起。根据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需求不…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引导和鼓励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没有80年代以来的几次排浪式的消费热潮,就不可能出现农业、轻纺工业和能源、交通、通信业的快速增长。只有消费的较快增长,才能形成对投资需求的倍增效应,实现投资的较快增长。 近几年来,消费增长放慢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 应逐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积极调整消费政策,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正确引导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循着近年来我们经济运行的轨迹,提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消费环节断裂、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经济生活停顿的根本原因。因此,引导和调整消费需求结构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明智选择,在调整消费需求结构中,商业零售业应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龙头”。  相似文献   

4.
一、不定项选择题以下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B.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C.消费需求不足,会造成生产相对过剩D.高消费能够拉动生产高速度增长评析:A项正确。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是否同生产水平相适应,又会反控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正确处坦发展生产同提高消费水平的关系,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资本主义苗生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D项不正确。…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6,(1):32-33
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目前,我国过分依靠投资和外贸的增长,致使居民消费受到挤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应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总理在去年底为首都各届所作的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投资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深刻把握和对下一步经济工作方向的准确描述。 “两个良性循环”指的是通过扩大投资,鼓励居民消费,建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两个良性循环”的依据是什么 ?在经济学一般原理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一同被认为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8.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我们在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收效不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对症下药,抓住扩大消费需求的牛鼻子——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进而提高其购买力。让老百姓的腰包迅速地鼓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内需的预期目标。一、扩大内需,重在扩大消费需求,在提高购买力上下功夫在投资和消费两个需求中,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意义。投资拉动如果得不到消费的导向和支持,这样的情况将在所难免:消费品大员积压、消费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和扩大无法…  相似文献   

9.
四、“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扩大内需是“十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十五”时期要采取有力措施 ,逐步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到扩大消费需求上。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来扩大内需 ,以加快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来推动投资需求结构的调整 ,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更好地结合 ,才能持续稳定地扩大国内需求。就扩大投资需求而言 ,要更加注重提高投资效益 ,优化投资结构 ,注重以政府投资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 ,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使企业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并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经济投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场是关键。市场是社会再生产的载体,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满足需求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企业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开拓市场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调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联系着生产和消费。流通是联系生产和由此决定的分配、消费  相似文献   

12.
李远莉 《岭南学刊》2009,(5):119-124
逻辑与数量分析表明消费、投资年口进出口需求是深圳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均说明:消费和投资共同主导深圳市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长,两者贡献度合计达到80.2%,并且为规模收益递增型经济增长;从紧货币政策主要影响投资进而不利于深圳经济增长,因而促进消费提升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辛其马 《创造》2011,(1):66-67
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中国向前进步的必然抉择。只有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14.
张振林 《前沿》2002,(12):50-52
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以“消费”为主导。承认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的消费主导性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坚持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的消费主导性 ,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搞活企业和实现消费者主权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消费过程实为一场游戏,而消费品则为游戏中的重要道具。突破消费研究中的个体需求论和结构决定论,以兼顾结构与能动的综观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与境况。就都市青年而言,汽车消费是他们破解时空紧张、构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消费空间、驾驭现代生活的"坐骑",都市青年通过汽车消费建立起积极有效的生活信念,发展出掌控生活的权能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投资依存度与消费需求原动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兆庆 《岭南学刊》2007,46(3):89-92,117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拉动不足,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依存度越来越高,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越来越陷入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消费率偏低严重抑制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的发挥。要扭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就应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经济增长与需求关系的逻辑分析与协整分析表明:投资是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消费,最后是对外贸易。因此,广东经济增长是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在人民币升值抑制出口对经济增长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的条件下,制定合理政策和措施有效促进和提高消费对拉动广东经济增长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指导方针.在当前投资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投资、消费与GDP以及投资与消费的回归分析,纠正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旨在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驱力,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通货紧缩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不平衡是形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治理通货紧缩应从优化投资、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出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