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一线农业科技力量,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创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自2002年各级人民政府一直关注并着力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的社会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整体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频繁出台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关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基于海南陵水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试找出相关对策来推进海南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试图了解农村地区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从而了解其生活质量。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某农村100多名农民进行了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主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收入,户籍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维度上,不同年龄层、不同户籍的农村人民存在显著差异;在"精力"维度上,不同户籍的农村人民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建设新农村"的逐步推进,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关注,提高农村人们生活质量,将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三农"产业的重视,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支农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业调产和农民增收的力度.金融机构倾斜资金,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就是中央惠农支农政策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一、促使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立法、监督职能,积极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全力推动农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宪法语境中的生活展示。对现实宪法下的农民状况、观念宪法中的农民形态、成文宪法中的农民权利的分析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意义;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人权意蕴、宪法根据的解读则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内涵;确立农民平等的地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经营权属的流转、正确定位村民民主自治以及大力培育农村精神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法学举措。  相似文献   

7.
村官职务犯罪在近些年来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步前进,惠农资金和惠农公共建设项目迅速增多,村官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村官的实际权力  相似文献   

8.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和取消农业税,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加了农村资金供给,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但这一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新农村建设方略的深度实施,应按照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对直补和取消农业税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涉农惠民职务犯罪,事关民生,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农村和谐稳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强农惠农政策也逐渐增多,在办理征地补偿、种粮补贴等公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时常出现。  相似文献   

11.
吴演梅 《法制与社会》2012,(21):211+213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上征地拆迁、旧村改造项目的稳步推进,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随着涉农资金的不断投入,资金密集度越来越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也在农村领域滋生蔓延,直接危害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侵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关键在于保护民族地区农民的发展权。本文从发展权、农民发展权、民族地区农民发展权三个方面论述了保障民族地区农民发展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着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才是推进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四川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推进四川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策分析,思考如何又好又快的推进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对知识产权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品牌兴农"不能忽视农副产品的质量保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的质量、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笔者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农村一线,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我认为要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农民增收缓慢应是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十五”时期,“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法制与社会》2016,(6):211-212
农村治安环境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农民的思想、生活,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好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各种治安问题。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始终如一的是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来源,是万物生长之本。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的永恒话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土地纠纷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之,不利于服务"三农"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面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涉农职务犯罪直接危害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分析涉农职务犯罪特点,剖析犯罪原因,研究遏制和预防对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个要求对贫困山区来说,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发展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合拍一致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