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尊严死     
尊严死是指对陷入不可逆转的无意识状态生命末期的植物人患者,撤除其维持生命的全部积极医疗干预措施,使其自然地、有尊严地死亡。不论是根据违法阻却事由理论体系还是期待可能性理论,实施尊严死是基于法律尊重、体恤人性的弱点,不是犯罪。我国亟待通过《医疗指示》、《生前预瞩》或预立代理人的方式建构起尊严死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周洁 《人民公安》2014,(6):20-22
<正>选择与尊严"是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2006年2月7日上午,"选择与尊严"的团队在北京开了一个名为:"掌握生命归途"的讨论会,这是他们对如何通过建立"生前预嘱(Living will),在生命尽头保持尊严的第一次讨论。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名字:选择与尊严(ChoicesDignity)。"选择与尊严"并不是提倡法律意义上的安乐死。他们只是建议成年人在疾病和生命的终末期,选择不使用徒然延长死亡过程的生命支持系统,如人工呼吸器、心肺复苏术等等。这种建议并不反对或贬低其他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死亡从概念上可分为心脏死、呼吸死、脑死亡;从分类角度看,可分为非暴力性死亡、暴力性死亡和急死;死亡的过程分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有假死、植物人和安乐死,"安乐死"不是"受嘱托杀人",应尽早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4.
《创造》2017,(10)
<正>生命意识是跃动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安分的灵魂,正是由于它的观照,无论是表现人生短暂和死亡终至的"死之慨叹",还是表现仕途坎坷和相思离别的"生之悲怨",或者是企图超越生命痛苦和追求生命自由的"及时行乐",都闪现出顽强生命的光辉。正是因为诗歌彰显了对生命问题的理性思考,才使《古诗十九首》实现了由世俗生活境界到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美学的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 《中国减灾》2011,(16):50-52
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他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和亲人的包绕之下,平静地远行。我们奉行的观念是——不必抢救死亡。因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失败。既不是医生的失败,也不是病人的失败。让病人安详舒适地死去,正是医生神圣的责任所在。我们的座右铭是——"尊严地死去"。  相似文献   

6.
曾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的八岁学童"王硕之死",近日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有了"说法"。1997年3月10日下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餐厅楼三楼转角处的装饰线砖块坠落,将正在楼下玩耍的王硕的头部砸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独子,竟被这无情的砖块剥夺了幼小的生命,无疑使小王硕的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对这起"砖块坠落"事故,医院却认为是"自然灾祸",不应由医院承担过错责任。随后,医院又擅自将保险公司赔偿给小王硕2000余元的医疗保险费扣留,作为医院抢救小王硕所支付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人必有一死,死亡对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面对死亡。海德格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此在"之死亡作出阐释。要理解"此在"作为"整全之在"和"本真之在",分析死亡就成为必要一环,死亡不是死到临头,而是向终结存在。面对死亡,此在受到"良心"的召唤,展现出本真之在,自己作出决断,不断筹划着自己。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以深刻地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警察院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准警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与职业观。警察院校"死亡教育"以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为目标,课程内容依次从与死亡相关的通识类教育向社会角色体验与警察职业体验过渡,采用专题讨论与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汉水流域存在大量自死窑遗址,关于自死窑的传说广泛流传。通过实地调查,自死窑的形制类型主要有敞口纵进式结构、小门侧进式结构和小门纵进式结构。"老人自死"是基于民俗信仰的"神圣行为",自死窑的传说的确反映了"老人自死习俗"的历史真实性,并且该传说是后人调和原始信仰之礼(有关老人死亡)与文明社会"孝"道之礼的产物,是在"敬老"、"孝道"的文明社会价值判断的视野下,对原始社会"老人自死仪式"内涵的传承和叙述。  相似文献   

11.
贺宝玉 《前沿》2013,(16):47-48
孔子的死亡观中蕴含着避死与义死的两面。避死主要体现在他对鬼神、天命及人生的认识之中,避死形成中国人畏难求易、现实感性的一面。而义死则是孔子把死亡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为了道义、正义及民族大义而毅然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在所不惜,义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在民族、国家危亡之秋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相似文献   

12.
<正> 陈丹青的"出走",贺卫方的"罢招",以及茅广军之死,这些连续性事件,有着体制压迫的共因。茅广军死了。9月14日,中科院高能所28号楼下,茅广军的尸体被人发现。之后,警方排除他杀。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人缘极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36岁的茅广军,不独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而且是德国洪堡学者和日  相似文献   

13.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08,(14):14-17
"5·12"汶川大地震让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一场争分夺秒的斗争从此打响。生命通道、生命探测仪、生命体征、生命奇迹……许许多多与生命有关的"术语"不断在国人的心中翻腾、发酵,成为一种养料,让生命的分量迅速壮大。地震使许多人的生命消失了,但生命的尊严却在国人的心中变得更加高大挺拔。捍卫生命尊严的行动在祖国大地上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14.
"人固有一死",谁都不能例外,而区别就在于是否"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有两解,一是死在合适的处所,二是死得有价值.单就前一层意思来说,将士战死在沙场上,老师累死在讲台上,科学家死在实验室里,消防队员死在救火现场,都可称死得其所.推而广之,近似而论,酒徒死在酒场上,嫖客死在妓院里,赌徒死在赌桌上,其实也算是"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但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并形成种种有关死亡的信仰和禁忌。对人类来说,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过程,而且是紧紧牵动着人们的世界观、风俗、心理的行为,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动机和文化创造都是围绕上与死这条主线的。于是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圈内,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态度和禁忌便大异其趣。本文试图考察彝族人的死亡观念,为研究彝族原始宗教和文化心理提供参考。一、万物有生有死从口头文学和典籍上看,彝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死,没有一物是永恒存在的。彝族哭丧歌唱道:“万物谁无死,…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7月,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推出首例"死亡质量报告",对40个主要经济体关于死亡前看护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行排名。排名最高的是英国,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而中国则排名倒数第四。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强调优生,却不谈优死。事实上,生命的两极都需关怀,且终极更需人文关怀。临终关怀医学和临终关怀医院,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于英国。目前全世界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约8000个临终关怀机构。1988  相似文献   

17.
人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对人的个体来说,从“摇篮到墓地”,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开始、继续,而且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之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这是对人的生命现象作出的科学的解释。然而,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人们在达到这样的科学认识之前,却走了一条漫长的、曲折的和复杂的道路。比如灵魂、灵魂不死、死亡——复活再  相似文献   

18.
苏胜利 《群众》2014,(8):74-74
<正>从"人情保""、关系保"到"富人保"、"死人保",关于低保金违规发放的报道不绝于耳,早已不算是新闻。前不久发生在湖南武冈的"送瘫痪妇女到政府死亡事件",就起因于农民对低保评选不满。近期甚至爆出,某地村干部为讨好一位副部  相似文献   

19.
"抢劫致人死亡",是抢劫罪法定刑升格条件之一,由于涉及到行为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司法机关不得不慎重认定"致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可归咎于行为人实施的抢劫行为。要解决好抢劫致人死亡行为具体认定,必须要先解决好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罪过形式、抢劫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具体认定"抢劫致人死亡"情形。  相似文献   

20.
小保 《就业与保障》2005,(10):25-25
小保: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死亡。请问如何理解"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死亡,才能作为工伤处理?能力能力同志:原劳动部颁发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第1款第4项的最后一段话是这样表述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认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