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3.
爱的交换     
赵玫 《党课》2011,(16):77-78
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 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16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1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面临家人分离。  相似文献   

4.
血雨腥风斗邪恶赤心向党为人民———怀念我的父亲萧中鼎萧源锦斗转星移,燕飞雁来。父亲离开我们11年了。读着父亲那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回忆录,想着父亲生前对我的谆谆教导,历历往事涌上心头……父亲萧中鼎1901年阴历腊月14日生于四川垫江县一个贫农家庭。19...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5)
正我的父亲是开国上将陈士榘。父亲用他革命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让我们终身受用,并延及子孙。祖父、父亲两代人参加了推翻两个王朝的革命,留下一部光荣的家史我的父亲陈士榘,1909年出生在湖北武昌黄土陂的新军军营,那里是爷爷供职的地方。我的爷爷陈午霆,年轻时候,是孙中山创建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墩二村的农民,状1982年开始经营泥鳅。那时家里很穷,父亲带着弟弟到合肥亲戚家想找点事干,但没有找到。父亲在市场上闲逛时,无意中发现很多卖泥鳅的,每市斤泥鳅能卖八九角钱。回家后父亲把这事一说,当时我就动了心:我们这儿泥鳅很多,河沟池塘里到处都是,根本没人要,如果把我们这儿的泥鳅捉去卖,也许能赚几个钱。几天后,我把自己从河里逮来的  相似文献   

7.
怀念父亲     
正2018年3月8日,迟到的雪,似乎专程等着一位老人,泪水潸然,墓碑在眼中模糊。山风呼啸,松林呜咽,朔风中低泣的人们在送别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出生在大上海却将一生奉献给东北这片热土的老人——我的父亲季流。望着照片上父亲微笑和蔼的面庞,我的心隐隐作痛。那夜很静,父亲辞世时我们几位儿女都在场,一切都毫无征兆。老人家一直在听我们儿女聊天,已经很晚了,他说我没事,你们早点儿回去吧,明天还要上班。我们坚持说多陪您呆一会儿,春天来了,等天暖和后我们陪您去新区转  相似文献   

8.
正我1951年出生于立陶宛。我的母亲是纯血统的立陶宛人,父亲是俄罗斯人。1956年,我们全家搬到了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父亲在"扎波罗热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母亲则是一名裁缝,一生都在给人做衣服。我记得,我们一直生活艰难,购买生活  相似文献   

9.
父爱无垠     
吴志国 《正气》2000,(1):53-53
新世纪的头一天———2000年元旦 ,是我亲爱的父亲83岁生日。父亲17岁那年因生活所迫 ,独自离家闯天下 ,阅尽人间坎坷 ,饱受世态炎凉 ,最终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集中在他离职休养后的这十几年。这期间 ,父亲离职不离休 ,继续为社会做工作 ,由于成绩突出 ,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军模范离休老干部等多种奖励 ,并且两次进京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 ,虽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 ,但50年来父亲的关爱和教诲 ,使我终生难忘。1949年8月 ,父…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离父亲去世整整50周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姐弟及孙辈聚首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堂为父亲祭扫。轻轻揭开骨灰盒上的党旗,拂去一年来的浮尘,将洁白的鲜花摆放在骨灰盒前,向父亲深深三鞠躬,寄托我们的无限怀念和哀思。此时此刻,我们热泪盈眶,仿佛看到父亲一路征尘向我们走来。在红军队伍中,父亲身经百战,六次负伤,以惊人的毅力带伤走完长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点闪光,但它照亮了自己,也为人类增添了亮光。 1  1921年 7月我生于湖南桃源县农村,未满周岁丧母。因父亲在外地学习,我们兄姐三人从小随祖父生活,记忆中刻下了难忘的故乡情谊。冬季的瑞雪和秋季的丰收景象,庄严的祠堂和放生池塘里的鲜鱼,这一切构筑了我童年五彩斑斓的记忆。   1926年冬父亲嘱我们随继母一同去北平。经过了一望无边的洞庭湖和两天火车的长途旅行,深夜到达北平前门火车站。父亲身着军装来接我们。先住在新京畿道,后来迁居到宣武门内头发胡同一号后院,我就在西单小学启蒙读书。当…  相似文献   

12.
忆父亲     
我的父亲姜德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我的心里,父亲仍然活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和殷殷细语依然在耳畔回响,他那高大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如烟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更深夜阑,我想起父亲,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枕巾…… 父亲早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建国初在省粮食厅、省委财贸部工作。50年代末期,他  相似文献   

13.
陈知建 《湘潮》2012,(1):25-27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4.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15.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16.
我的电力梦     
正梦想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时代就怀揣在心中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孜孜不倦勇往直前开创事业的力量;是我们晚年追忆起当年的信仰。梦想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最终目标,而是为了那个目标而不停奋斗的精神!我的梦来自于我的父亲,来自于我父亲所从事的光荣事业。1989年我出生在农一师西大桥水电厂,父亲给予了我最纯朴的愿望,取名"盛楠",意为健康成长。父亲是一名从事电力30余年的普通电力工作者,年轻时他奋战在西大桥水  相似文献   

17.
1956年,经上级批准,我作为一名藏族代表随团赴内地参观,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0月4日,在北京中南海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 我家在原比如宗的彭盼部落,隶属三十九族地区。从我以上三代都是百户头人,最早是我爷爷,之后是我父亲。我12岁那年,家遭横祸,爷爷和父亲相继辞世。家中剩我们兄弟4人,我为长兄,幼弟才8岁。  相似文献   

18.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29日是父亲何家产逝世30周年。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不由地想起1977年那几天痛彻心肺的日子。那是我们全家都感到天塌地陷的日子。那一天来的太突然。让我们完全不知所措。走过30年之后,这种感觉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20.
这半年来,我一直不敢想,也一直不愿相信,父亲真的远离我们而去了。他来不及说上一句告别的话,离开了他饱含深情地热爱过的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们、朋友们、同事们。但他把博大的爱永远留在天地间。父亲爱他的事业,爱得很执著。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碌,公文包总是沉甸甸的,几乎每晚都要去办公室批阅文件和文稿。有时下班回来,就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紧闭着双眼,一坐就是十几分钟,显得十分的疲惫。看着父亲日渐增多的白发和忘我工作的情形,我们不知多少次地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父亲也深知身体的重要性,但在党的事业和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