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云  丽阳 《党史纵横》2009,(4):39-39
早些时候披露的张学良自述中透露,“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周恩来曾有过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谈,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这次会谈是绝密的。  相似文献   

2.
“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三中全会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①国内和平大局已定,为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从1937年2月起,国共两党改变了过去低层次的秘密接触而进入两党领导人直接谈判,相继进行  相似文献   

3.
《党史天地》2007,(7):55-56
“西安事变”前后国共两党的一系列秘密接触,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子湖畔,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一次秘密会谈。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党派对“西安事变”的积极作用林祥庚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方的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终于出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西...  相似文献   

5.
孙韶林 《党史文汇》2002,(11):20-22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令世人瞩目。而在“西安事变”前夕,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延安谈判则是“西安事变”的奠基仪,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明确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组织基础。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无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利害不同,均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成立东…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的诉求.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停止内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就各方面问题展开了谈判。  相似文献   

7.
提起“西安事变”,国人几乎无人不晓。就是这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从而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那么,究竟是谁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呢?  相似文献   

8.
熊坤静 《世纪桥》2009,(2):19-24
1936年,为了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对峙,由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联合东北军和西北军,形成了一种以共产党和红军为政治领导的“三位一体”西北合作抗日局面。它成为导致“西安事变”爆发的一股强有力的潜流。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兵谏”——“西安事变”.这次事件,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基本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产生了重大作用.但是人们在谈及“西安事变” 的时候,大都忽视了与“西安事变”一脉相承的“兰州事变”.其实,“兰州事变”作为“西安事变”的续篇,在中国革命史上,也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由于事变是在极其秘密状态下谋划的,它的爆发,便不能不立即引起世界性的震惊。当时,几个与中国有着利害关系的国家,出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作出了不同的猜测和反应。了解这些即时的反应,对理解那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以及此后事变的发展,都是很有助益的。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应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反应最为快速。西安事变爆发的消息于12月13日传到东京,当晚日本外务省在有田外相主持下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14日,在侵华问题上最激进的日本陆军省制定了《西安事变后对华时局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时的北平殷小未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惊震中外的“西安事变”。国民党“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西北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扣押了前往西安督导“围剿”陕北红军的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实行兵谏。张、杨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  相似文献   

12.
胡志刚 《世纪风采》2006,(12):15-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到西安督责“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高级随员十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在没有征得杨虎城和周恩来同意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并执意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出乎杨虎城的意料。张学良这次去南京,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杨虎城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3.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田的侵略,但当时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执政策,继续地动内战。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苦谏未果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促成了全国抗战的局面。而发生在“西安事变”的背后,并有力地支持了“西安事变”的“兰州事变”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西安事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内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深深地掩藏在历史帷幕后面,随着时间的洗礼,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被俘后秘密加入中共 高福源1901年出生于辽宁农村,其父高玉麟曾任袁世凯时期的管带(骑兵营长)。高福源1923年秋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军连长、张学良卫队营长、上校团长等职。  相似文献   

15.
一、营救张学良是东总的三大任务之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去杭州与蒋介石谈判,谋求同国民党合作抗日。他在途经上海时,先后两次秘密前往八仙桥青年会馆,会见东北抗日联军代表李廷禄,周恩来说:蒋介石直到现在对抗战还是一拖再拖,想一直拖下去,“根据这一情况,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尽快地把东北人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的发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感召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爱国激情的总爆发,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7.
李和平 《世纪桥》2009,(3):8-9,31
周恩来积极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国民党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恩来与蒋介石国民党举行五次谈判,最终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历史关头,驻西安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毅然发动“兵谏”。西安事变,震惊中外。霎时成为国际国内政治舞台的热点之一,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事变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早已为历史所鉴证,著述累累。本文拟就若干问题,提出新思考。一、事变的根本原因是张杨与蒋政见尖锐对立的总爆发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以“兵谏”方式督促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的爱国行动。张学良、杨虎城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决心与勇气,敢于发动“兵谏”,众所…  相似文献   

19.
今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爆发50周年。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促成它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党领导下的北平青年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张学良,从听命于蒋介石到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他的思想有一个转变过程。西安事变前北平的青年爱国运动,对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发生了积极影响。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北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北平市  相似文献   

20.
《申报》的媒介影响力在国统区屈指可数,西安事变发生后,《申报》进行了跟踪报道。通过报道可以看出,不同立场的各方对西安事变所做出的反应不同;西安事变的发生及解决前后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抗战爆发为节点,国统区的社会舆论对西安事变态度亦迥然相异: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以及国统区民众对西安事变持否定态度;抗战爆发后,西安事变在舆论中成为促进民族统一与团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