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一生撰写过不少对联,然而现在所收集到的并不算很多。即使如此,从仅见到的这些对联,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革命一生。 周恩来善于运用对联言志、抒怀、寄情,其对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情真挚,语言精炼,无论用典和对仗,都有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朱德元帅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诗人,他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对中国特有的对联艺术尤有很高的造诣。本文收集了朱德撰写的部分对联,感情真挚,对仗工整,严格讲究平仄,堪称对联佳作。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优秀的对联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的志向、胸襟和品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很多人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欣赏这些对联,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富教育宣传作 用。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四则对联就是最好的例证,四则对联均应用于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 受众,是灵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总理才学过人,在一生中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对联。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前夕,庄河市委组织部联合市书法家协会组织党员书法家和在职党员走进部分城市社区开展"写对联,迎新春"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书写对联、送去新春祝福,当天共送出对联200余副,受到社区群众欢迎。图为社区居民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展示书法家刚刚"出炉"的对联作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所创作的对联,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有喜联、挽联、风景名胜联、赠联、情趣联等,时间上从青少年直到晚年,超过半个世纪。从他创作的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光辉的思想、宽阔的情怀、革命斗争的胆略、策略、丰富热烈的阶级友情。同时他的对联又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潜心读之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有补益的。 综观毛泽东创作的对联,从内容上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既有书法语言的艺术美,又有对仗、节奏的音乐美,尤其是那种同志友朋间“自题”、“题赠”的对联,每每包含着关于生活、学习和斗争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式的对联,往往会使你在欣赏之余,得到某种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成都武侯祠赵藩赞诸葛亮的对联,是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名联。认真解读这副对联,对于弘扬传统政治文化、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文豪郭沫若,从小擅长作诗对联,他多次身处窘境时,巧借对联摆脱尴尬。下面采撷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维虎  冯成 《当代贵州》2005,(14):20-22
"道塞山河旧,路通天地新."记者在湄潭县农村采访时,看见一户农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公路建设给我省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几幅联作侯文岚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雄才大略。他不仅著书立说、写诗填词轻车熟路、炉火纯青,而且也精于对联,其技艺非同凡响。所撰对联,或书怀言志,或喻事明理,皆以结构严谨、造句精湛,词藻优美,运典自如称著。对联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求贤》2011,(1)
封建时代尽管贪官污吏多如牛毛,但仍然有不少官员愿意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4.
贵州各地曾有各种会馆建筑数百座,至今尚存数十座。各省会馆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而精彩对联堪称会馆文化的“点睛之笔”。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的别名。镇远万寿宫牌楼式山门楷书阴刻一副歌颂许真君的对联:“惠政播旌阳,儒学懋昭东晋;涤源平章水,道法永奠西江。”黔西湖广会馆三楚宫牌楼式山门镌刻三副对联,其一为:“庙貌控西  相似文献   

15.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6.
牛锐 《党史博采》2014,(12):25-25
对联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习近平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也对对联情有独钟,他在视察、外交、统战等不同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华传统对联这一特色形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听者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7.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18.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19.
正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  相似文献   

20.
刘伯承是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之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已誉满全球,世人皆知。然而他不仅善于军事,而且文武双全。在文学方面,刘伯承元帅诗文并茂,尤擅长写对联。他写出的对联象一朵朵奇特的香花,常常令人目爽神怡,乐生满怀。现择录几幅,以飨读者。 1923年,刘伯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