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以社会教育、干部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提高了边区广大民众和各级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而且也为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干部。  相似文献   

2.
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和民生建设,用民生建设统领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时期领导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史上,民生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统领,体现在边区人民经济的发展,注重边区人民的健康卫生、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对生态建设及其与经济建设和谐关系的初步认识和政策实践上。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严重困难,朱德提出了独立自主发展边区经济的新方略,指导发展边区工业,首倡"军垦屯田"政策并领导开发南泥湾,对边区经济建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边区的农村文艺建设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艺工作。边区农村文艺的繁荣,主要借助于专业艺术团体的文化下乡和发动农民自办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两种途径而展开。边区农村文艺建设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私营商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成为边区私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这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对于繁荣边区商品市场,配合公营商业保障边区军民的物资商品的供给,推动边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社会建设中,从边区对抗日军人和抗属实施优待抚恤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合边区战时实际的优待抚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边区对抗属和退伍残废军人的优待抚恤,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在陕甘宁边区的具体实施,是在促进边区社会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呈现出坚持基层党支部、基层政权和民众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执政能力;运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和文化教育,激发群众的参与自主性;从边区乡村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治理制度创新等特点,适应了边区乡村实际,促进了边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克服边区军民穿衣用布的困难,从边区原有十分落后而衰败的蚕桑丝织业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蚕桑丝织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边区蚕桑丝织业恢复和发展,适应了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局部执政时期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进行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法理型合法性建设,获得了边区群众的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巩固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合法性的建构,对于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农村政治建设应达到的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务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理顺"两委"之间的关系;发展农村教育、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公正、透明的农村基层政权;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先后设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西北局民运部、延安交际处,以及具有统战性质的西北局友军工作委员会和友军工作核心组等负责统战工作的机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管理非党干部,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和外事接待,情报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和发展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把边区建设成团结、抗战、民主的坚强堡垒,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不仅有力推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而且对全民抗战的发动和支持,对中国政治走向光明的前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集市获得了巨大进步,对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边区市场和运输业条件的改善,是边区集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陕甘宁边区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关建立健全的发展过程,特别突出了在建设新民主主义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边区司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司法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的相关问题,并总结了边区司法工作的显著特点。这些好的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商业获得了巨大进步,对边区经济、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边区市场和运输业条件的改善,是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四大原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中后期,朱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涉及到发展边区经济生产、军垦屯田、建立革命家务等方面。在与毛泽东共同指挥全国军事斗争的同时,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南泥湾政策,为边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实现丰衣足食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德抗日战争中后期的经济思想及其主张,对发展经济生产和扩大革命武装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它开启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门,为民主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村民自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会因为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成功实施就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劳永逸。随着实践的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走渐进的民主化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减租斗争中,农民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推动减租工作的开展;组织生产并支援抗战;进行有效的民众教育和动员,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农民组织对边区和谐乡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党在陕甘宁边区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为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执政经验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汝南县部分农村法治建设存在农村党员干部法治文化水平不高、村民委员会法治工作未发挥实效、基层群众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农村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要坚持法治化、民主化的治理方式,要切实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要增加对法治建设实效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