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日本的中亚政策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由于中亚地区一直处于日本对外政策的边缘、日本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日本的中亚政策缺乏战略规划而将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政策的核心目标等原因,其中亚政策整体收效不大,目前不会对华造成重大压力,但中国应通过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合作,削弱日本在中亚对华的牵制。  相似文献   

2.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当信息交流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语言趋同具有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时,人们却反而要强调语言趋异,越来越多的人群试图通过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并保持某种文化的、社会的身份。这是因为在现代文化环境中,语言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它是个人和群体的身份标识,是社会价值排序的重要标准,更是权力巩固的手段。通过研究语言趋异现象,可以为洞察隐蔽的社会问题和最广泛的大众诉求、正确理解社会关系和民族国家关系,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老挝是东南亚和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拥有49个民族和四大语言群,其官方语言老挝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老挝语言政策与中国语言政策的制订面临着相似的环境。在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繁荣的背景下,开展老挝语言政策研究,将给我国语言政策、尤其是外语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语共存是语言生态的基础,多语共存有利于各语言的生存和发展,语言生态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语言生态的失衡将会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语言格局复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珍爱我们的母语,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维护语言文化生态的多元性;认真调查研究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政策,最终形成一个"语言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产出存在多种机制:政府主导的“内生型”、公众有限参与的政府“回应型”、多中心治理下的“网络型”等。多种政策产出机制在各民主制国家都是并存的,只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等而已。在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政治思潮的今天,多中心的“网络型”政策产出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这既给传统的政策产出机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使得该机制的不足得以暴露,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产出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时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自助出境游上。对于初次出境游者来讲,难免会遇到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一系列不便。因此,加强自身英语口语训练,熟悉英语在出境游中的各类应用场景,培养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能力已是出发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韩光宇 《理论前沿》2007,494(5):29-30
提出政治主张或政策建议是政党的职能和权限,而制定、颁布、实行国家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只有从理论和法制规则上把党和国家的职责权限理顺划清,才能更快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民主法制国家。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亚的安全问题及中国与中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闯 《外交评论》2004,(3):36-44
中亚的安全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大国在中亚的争夺是中亚成为安全热点的一个外部条件,但中亚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体制问题也是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外部条件,都是影响中亚和我国的西部安全因素。中亚国家的内部因素是历史的遗产,但在现实的政治安全中依然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必须把政策制度、相关标准和发展规划作为根本着力点,加强政治工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政治工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深化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自由主义可以视为一套“文化文法”,是对文明的基本问题的特殊处理方式。自由主义把自我观念发展成为经济人、政治人的观念,把国家视为保护财产而订立的契约,把自由观发展成为个人领地不受侵犯的概念,也把政治批评与建议发展成为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文化的国际相互交融也日益增强。其中,强势文化的扩张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外语就是这些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多元化及多语化是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必然趋势。如何看待外来语言是很多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它与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多语政策与双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是以华族人、马来族人和印度族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面对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多语政策和双语教育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是其经济繁荣、族群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新加坡现行的语言政策,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不断调整和发展而来,是新加坡政府长期推行“实用多元主义的多元语言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概论》课程对英语语言专业的本科生有重要意义,其教学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哲学修养和理论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语言研究的热爱。教学内容应以宏观的理论知识为主,重点概括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发展简史、语言的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和认知的关系。教学应采取开放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思索,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和语言研究的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政治语言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语言。为了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政治主体在运用语言时会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本文以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汉英翻译来研究修辞的特点。在进行政治语言翻译时要注重语言上的修辞实现一种政治上的修辞,以体现国家实力的文化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成为构成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8.
中亚五国现状和前瞻张明明中亚五国自1991年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注意。与巴干处高加索等地区相比,近年来中亚国家的政治局势总的来说保持了相对稳定,除塔吉克外,其他...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与统一战线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功能作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五大机制,即力量凝聚、政策优化、政治参与、增进共识和政治稳定机制。这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也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党员生活(武汉)》2007,(2):F0004-F0004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党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坚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把政治资源转化为企业资源,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