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王殿森,是抚松县运输管理所所长。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在我们这里,金钱有时就显得很苍白。一次,我们给一个姓张的个体车主批了一条客运路线,他很感激,拿了1000元钱送到我家,我不收,他便说:“我寻思着送点东西,怕让人看见不好。就这点意思,你愿意买啥就买啥。”边说边把钱扔在我家的桌子上就跑了。第二天,我把这送上门的实惠以这个车主的名字存到了储蓄所,过后将存折还给了他本人。谁知,他趁我接电话的工夫,又把存折塞到我的抽屉里。无奈,我只好向局领导汇报了这个事情。这位车  相似文献   

2.
鞋子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  相似文献   

3.
李国新 《党课》2014,(3):103-104
我的爷爷大名叫李永炎,晚辈都叫他炎叔,孙辈叫他炎爹(湖北方言:祖父的意思),我叫什么?别人猜不着的,也许会说,你是孙子,应该叫爷爷或者爹爹呗。错了,我小时候才没有叫他爷爷哩,我叫他“炎老头子”!当然,叫爷爷“炎老头子”,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敢叫的。  相似文献   

4.
这次动乱中自称“黑手”的刘晓波有一句名言:“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刘晓波居然也会谈论什么“光荣”的问题。我们知道,刘晓波做事,历来是不顾什么脸面的。他的主张是:“我的文学观就是没什么  相似文献   

5.
别说岁月无情,别说往事如烟,多彩的世界怎能预言前行者的脚步。时间可以尘封一切,又可以改变一切,但始终没有抹掉的是我记忆中那层层叠叠“车”的变迁。小时候,我最喜爱的东西就是爷爷那个我眼中旗杆一样高的马车鞭子和那笨拙的钢轴车。爷爷是生产队里的“老板子”头,长着柞树皮一样僵硬的脸且脾气很犟,谁也不能动他那视为“最高权威”的鞭子。爷爷经常赶车去村外的镇里,我也经常能听到关于高楼、汽车以及许多神奇的故事。终有一日,爷爷又要去赶集,我一边扫地、倒水、烫酒,一边哀求爷爷带我去。爷爷三杯酒下肚后,柞树皮一样的脸…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13,(11):38-39
泪眼望天,天也垂泪,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细心的老党员心里有数:全村180户村民,100%都到了,有的还把早就嫁出去的闺女叫回来,送他最后一程。“东明啊,我都快80岁了,还有一身病,咋不让我替你死呀。”村民李德海捶胸顿足。“老书记走了,真让人心里疼得慌。”海滨街道办事处的小陈哽咽着,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7.
算命的说15岁的王唯真只能活到30岁,而他却很高兴:如果自己能活到30岁,准能看到抗战胜利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就跟父亲说我要去参加抗日战争。当时父亲说,不是不让你去,你太小。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他说,你14岁算什么“匹夫”,18岁才算“匹夫”。到你18岁了,我带  相似文献   

8.
当我闻讯彭塞同志在川医逝世时,我真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以前,彭塞同志也住过医院,我还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次住院的消息我是在他进院几天后知道的,当时,我就想及时去看望他,但又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彭老的病目前正在检查确诊,据说比较重,希望我们暂时不要去看望,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和治疗。我想,那就只有等到彭老的病好一些,天气暖和时再去看望,可我没有等到这一天……彭塞同志是1983年到我们单位任领导的,这时他的年龄已60多岁了。从此,我才第一次认识和接触彭塞同志,并有幸在他的领导下从事中共四川地…  相似文献   

9.
一、最后的来信学校设在江边西头的疗养室,只有三间病房,偏僻简陋,我和文艺研究会的王筱鼎都因为患肺结核病,先后到这里同住一室。这里不引人注意,又成了进步同学的联络点。1948年初夏,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一位不相识的人,像熟同学一样地不打招呼就推门进来找我。他比我大两三岁,中等身材,脸型略方,穿着蓝布长袍,机警沉着,坐下后低声说:“江志炜写信叫我来找你,我是她的同乡。”说着,从衣袋里取出一封信来,抽出信纸理开,将夹在里面的一张纸条放在上面,再递给我,说:“先看字条。”我先看字条,上面写着:“我们是笔者的同事,她写完这封信还没有…  相似文献   

10.
我到了辽阳市武装部见到了余政委。他象自己的父亲一样,左手握着我的手,右手抚摸着我的头,微笑地说:“我昨天在日记本里还看到了你以前给我的那张照片,我还想起了你,真想不到你今天来这里……” ——摘自《雷锋日记》  相似文献   

11.
我到了辽阳市武装部见到百余政委。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左手握着我的手,右手抚摸着我的头,微笑地说:“我昨天在日记本里还看到了你以前给我的那张照片,我还想起了你,真想不到你今天来这里,…··”——摘自《雷祆日记》日记中提到的余政委叫余新元,是原鞍山军分区副政委。1959年11月的一天,辽阳市人武部(当时叫兵役局)政委、征兵办公室主任余新元刚踏进办公室门槛,一个小伙子马上迎了上来:“您是这儿的首长吧,我叫雷锋,是弓长岭矿的应征青年,我要当兵,可有人说我不够资格。”余政委仔细端详,只见雷锋的个头确实不够高,刚…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爷爷——马永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扛着镐头、拎着水桶去种树,他不但自己去,还让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上山造林,四五岁时,我也加入了"马家军"植树造林的队伍,望着栽好的树苗,爷爷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要珍惜林木,保护大森林。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和环保理念却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响应号召,伐木救国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孟子》记载的“偷鸡贼”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偷鸡人“一天偷一只鸡,不偷手心就发瘁”。有人劝他不要偷了,他自己也想改恶从善,却因为“偷瘾很深,想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便说,“以前我一天偷一只,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天,我带一位同事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丈夫就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笑着迎接我,随着一声“回来了”,就把我手里的自行车接了过去。这时,同事就满脸羡慕地惊叹:“呵,你真幸福!他还给你开门?!”我却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道你那位不这样吗?”“不,从不”。她有些失落地说:“有时我进了家门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同事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才发现自己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16.
走近王果香     
8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的评选结果。我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副乡长王果香榜上有名!这是一个充满泥土味道的名字,这是一个如名字一样朴实的女性。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带领群众治理荒漠?带着疑问、也带着敬佩,我们来到了树林召乡。1  初次见面,王果香就快人快语地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我是土生土长的树林召人,听老人说,‘树林召’意为‘有林子的庙宇’,然而在我小时候,这里除了那座白塔下的几株老榆树外,到处都是寸草不生的明沙梁。恶劣的生态环境使许多村民被迫迁徙他乡。我的爷爷…  相似文献   

17.
爷爷交党费     
正爷爷是党员,这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事。爷爷书教得好,还特别仗义,敢说真话,喜欢帮助别人,在村里威望极高。我一直觉得党员爷爷与别人不一样,事事处处起带头作用,比方说交党费就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以前在学校教书时,爷爷的党费都是亲自交到校党支部。后来爷爷退休了,还是坚持月月到学校交党费。再后来,爷爷所在的学校撤并到镇上,他的党组织关系也转到了镇里的中心学校。村里距镇  相似文献   

18.
4月21日,老首长刘田夫同志突然与世长辞。事实那么无情,刘老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个星期前,我还去看望过他。临走时我要他保重,他很自信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病,各方面都很正常”。才过了几天,他就突然走了,使我感到特别悲恸。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情节纵深长达10年的新闻故事。2001年1月17日,我和同事、摄影记者杨新宇见证并记录了重庆市民、大禹第139代孙、曾子第77代孙曾祥忠先生带着儿子在重庆南岸涂山公园大禹雕像前的祭祖仪式。10年以后,2011年2月的一天,曾爷爷找到我,谈起10年前那次祭祖仪式的后续故事。10年前第一次和曾爷爷见面,就觉得他的手掌像锉刀一样粗砺。他现在住在买来的杨家坪供电局宿舍,没有电梯,电线在楼道墙上盘根错节。我们一起爬楼梯,有一个小伙子走在他后面,他马上让道示意那人先走:年轻人,你先走。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21,(10)
正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爷爷开始学打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