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学生维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高校学生权益维护 :依法治教和素质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所谓“高校学生权益维护”(以下简称高校学生维权工作 )是指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即维护高校学生合乎法律规定的具体权利和利益。这里所说的“权利”可以理解为“法律为保障主体实现某种利益的意思而允许其行为的界限。”① 而“高等学校”则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明文规定 :“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诉讼实践将行使学生管理权的高等学校定位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但这一定位存在诸多缺欠。顺应行政权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应当改造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将行政主体分为国家行政主体和社会行政主体两类。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社会行政权属性直接证成了高校的社会行政主体地位,无需纠缠于是否获得国家授权。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确立在和谐视野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管理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生管理越发受人重视,它将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国家法治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与学生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在总结近几年高校与学生发生的权利冲突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力求探索一条现实可行的法律防范与救济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等学校因拒绝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例已增多。这种拒绝向学生颁发“两证”的行为,是否属行政行为,高等学校是否能作为行政诉讼主体,人民法院对高等学校拒绝颁发“两证”的行为是否有权进行审查,法律尚无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6.
孔悦 《江淮法治》2012,(8):26-26
近期针对清明节假,有部分媒体对高校学生清明假期是否扫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清明不扫墓。更多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筹划好旅游、逛街、访友之类的活动,鲜有人安排扫墓或祭奠祖辈。对于不去扫墓的原因,学生们的答案各式各样,比如有父母代为扫墓,不需要自己去;祭奠重内心不在乎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静 《河北法学》2003,21(2):146-150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特别是对学生学籍的管理是高校行使管理权的内容 ,然而 ,一个已经获得高等学校学生资格的公民 ,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的法定权利 ,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 ,法律如何取向 ?如何平衡呢 ?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文章认为主要的问题是 :谁有权利剥夺学生的主体资格 ?剥夺的理由由谁来定 ?学生对此能否请求司法救济 ?  相似文献   

8.
赵任  刘鑫鑫 《行政与法》2014,(12):26-30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化"倾向,导致了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十分缓慢,高校学生法律纠纷案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的基础上,秉承"学生中心性,权益救济性,法律优位性,程序透明,平衡利益,兼顾教育"的原则,探索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 ,“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了解…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保研风波显露出中国高等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存在一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高等学校与学生在法律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双重地位,即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高等学校与学生具有一系列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要充分尊重另一方的权利,高等学校作为特殊主体不能凭借这种特殊性去损害学生的知情权、受教育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而学生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面前也要充分寻找各种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的法律责任及其认定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 ,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存在误区。应以学生主体身份和学校职责为依据 ,界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 ,强化学校过错认定的客观标准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民事行为能力状况 ,对学校职责作出法律规定 ,以有效防止和正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法学教育中,法律方法即把法律规范运用到裁判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双重属性,即知识的属性和能力的属性。就法律方法的知识属性而言,它应成为法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对象,就法律方法的能力属性而言,它又是法律人才必备的素养。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既没有重视法律方法知识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没建立起较完善的训练法律技能的有效机制。法律方法教育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因而应当成为当下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知识在法学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是法学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类的知识在对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的功用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在法学教育中合理配置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国内法知识和外国法知识、方法知识和规范知识、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的比例尤为重要。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正确理解不同种类知识的功用,并据此重构我国法学教育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4.
法律技术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法律专业学生在法理造诣和法律技术上有着等质的要求。精通法律技术并能够运用法律技术服务于社会,是社会衡量和取舍法律人才的基本标准。这决定了法律技术培养在法律专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制约着整个法律专业教育过程。法学教育应当围绕着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而为了适应培养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与成熟 ,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成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法学专业由于自身的特色 ,所以其质量的保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以往院校评估的制度与经验的基础之上 ,对于法学专业评估制度进行建构是当务之急。专业评估应当分层次、注重针对性、达到科学化。专业评估的依据是国家有关立法和法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专业评估应注重体现法学教育质量的基本方面 ,如专业教师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方案、学生表现等。  相似文献   

16.
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的凸现,使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法律地位由过去的义务主体转向权利主体,致使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改进管理,成为高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法学原理,结合工作实际,对当代大学生权力意识的变化进行法学浅析,进而提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加强高校法制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在中国法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法学教育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则忽视了法学教育的更重要的价值。法学教育单纯以司法考试为导向会影响法律精神的培养 ,冲击先进教育方法的使用 ,挫伤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努力 ,更是漠视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多种需求。法学教育理应关注司法考试 ,但司法考试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不能唯司法考试。在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之间应建立起良性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s been growing pressure to increase diversity in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While this has focused upon the absence of certain groups such as wom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disabled, there has been no specific discussion of part-time law students. Drawing on questionnaires and focus groups with part-time law student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ir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may hamper their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nd succee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legal practice. In response to the consistent omission of part-time students' needs from attempts to enhance social diversity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it also argues that affirmative action is now necessary and justified in respect of these students. Pragmatic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affirmative action for part-time law students which adds value to their degree. Finally,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affirmative action on part-time law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upon the gatekeepers to the legal profession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9.
唐英 《行政与法》2013,(8):70-74
法律方法论作为方法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是有效促进法律技能形成和提高的直接知识来源,法律方法论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职业型和精英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律方法论课程应单独开设并与法理学及部门法学课程的关系进行协调。根据我国当下法律方法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可选取学界基本已达成共识的法律方法类型和体系作为法律方法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讲授法是法律方法论课程的基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是法律方法论课程的主导教学方法,实践体验法是法律方法论课程的补充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Beginning with the idea of law as discourse,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legal method is gendered. Texts, such as affidavits and court forms, and local ‘mundane’ practices are part of the production and affirmation of the law as a producer of truth. A possible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legal method, ‘legal ethnography,’ is introduced as a means by which wemight explicate how legal method works to support and reify legal discourse, in the process silencing the voices of women. The essay also explores how legal method comes to be accepted as a ‘tool of the trade’ by lawyers, who then use it to translate the primary narrative of the client into a cause of action that is comprehensible to lawyers, judges, and other actors in the legal system.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