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1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现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今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民诉法二审草案》),新的《民事诉讼法》明年将会颁布实施。《民诉法二审草案》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小额诉讼制度,细化了调解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调解案件进行法律监督的新职权。检察机关如何执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是摆在民行检察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那慧茹 《山西政报》2009,(22):48-48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但直到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自认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也未体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相应的研究,并在民事诉讼中自认定位的前提下,提出若干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审前程序是当今各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规定的一项程序,它内含着整理争点、收集并固定证据、促进和解等功能。为了实现诉讼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在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时,应对审前准备程序给予特别关注,并对与之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郭正怀 《求索》2008,(3):141-142
及时原则是各国民事诉讼法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其具有保障人权、促进诉讼进行、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价值。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初步体现了这一原则,但其并未在立法上得到明确规定。为了充分发挥及时原则的功能,促进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建议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明确规定及时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2,(17):18-20
历经"三审",不久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以140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本次修法涉及80多个修改条款,从公益诉讼、小额诉讼的引入,到强化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完善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等,几乎涵盖了整个诉讼程序及执行程序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段素玲 《前沿》2010,(24):110-113
既判力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具有维护法治国家的安定、保障法院确定判决的权威的重大意义。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终局判决确定后,当事人及法院均受此判决内容的拘束,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然而由于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规定极其简单,关于既判力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无视既判力而重复起诉、法官对既判力不尊重以及由此造成的诉讼迟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增加等现象。本文剖析了我国民事确定判决既判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确立充分诚实信用原则、对再审程序作必要的改革,以及提高诉讼程序效益性、加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历时数年的民事诉讼法修改终于尘埃落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012年8月31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健全证据制度,完善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细化审判和执行程序,强化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等,对于更好地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法     
《人民政坛》2015,(3):5
最高法出台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据《人民法院报》2月4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4日正式发布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部司法解释进行解读。据介绍,《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司法公开、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和解制度规定得非常简单,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应用困难。应该从理论上明确诉讼和解的性质,在立法上从和解的时间、和解的方式、和解的效力、和解的瑕疵范围和救济等方面对诉讼和解制度进行具体的构建,并通过完善我国的审前程序更好地促使诉讼和解达成。  相似文献   

10.
"公正"和"效率"是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诉求。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为了纠正错案而设置的法定补救程序,它贯彻了有错必纠、有错必改、实事求是、司法公正的法治理念,对于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具有重要作用。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原再审制度存在的启动主体多元、再审事由笼统、审理程序混乱等妨害终审裁判的稳定性和既判力、造成有限司法资源浪费、损害审判机关形象等问题做了修改,对于实现司法公平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缺乏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大量的小额诉讼案件依照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进行审判,造成司法资源浪费和诉讼效率低下。在我国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从程序适用范围、具体程序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4,(5):93-93
侯登华在《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建立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确立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民事原告主体资格。在基本法+单行法模式下,社会组织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条件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在单行法修订前,应通过司法解释规范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司法机构应对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王宏  马冬艳  裴秋玉 《前沿》2010,(20):102-104
既判力理论在维护司法权威、稳定社会关系以及实现诉讼经济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当然,既判力的存在并非绝对完美,再审是针对既判力的价值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设置的补充性救济程序。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仍存在诸多问题,怎样在既判力理论的指导下构筑更加完善的再审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出于程序公正、诉讼效益价值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完善的考虑,《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但学界就证据失权是否正义、该制度是否切合我国的司法现状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域外立法对证据失权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也应在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以及准备程序方面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15.
赵婉华 《前沿》2010,(24):122-124
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不仅应该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也应该从伦理视角来解读。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存在着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伦理缺失问题。比如:当事人的诉讼意识缺失,法官的职业道德缺失,律师的职业道德缺失等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仅从法律角度来找寻原因。结合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讲,需要从程序正义出发。只有把民事诉讼法的程序正义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价值,民事诉讼法才能够摆脱民事实体法"陪衬"的角色,更好地发挥民事诉讼法的作用。因此,从程序正义出发,才能构建和谐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法》新增对"恶意诉讼"的规制,就是在其自身"肌体"不足以"免疫"的情况下作出的重大修改。但法条的简易规定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中审理纷繁复杂案件的特殊需求,有必要在配套的司法解释中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近日出台。根据这一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一批现行法律。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制度.证人出庭和鉴定人制度,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完善死刑审判制度和被害人补偿制度等问题,以及民事诉讼法的证人出庭.破产程序.公益诉讼.有限三审和立案登记等制度,都有望提上议事日程。本栏目将持续关注两大诉讼法修改中的焦点问题,探索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以及专家眼中的解决方案。本期推出的“鉴定人出庭制度”,既涉及到刑事诉讼法,也涉及到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制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不恰当的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确立恰当的诉讼模式,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恰当配置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权限,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促进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这种恰当的诉讼模式就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民事诉讼中 ,每一诉讼程序必须有两方当事人参加。但在特殊情况下 ,还可能有第三人参加。对此 ,祖国大陆民事诉讼法称之为第三人 ,台湾地区称之为主参加诉讼和诉讼参加。为增进两岸间法制的彼此了解 ,本文谨就祖国大陆民事诉讼法中的第三人制度与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中的主参加诉讼和诉讼参加制度进行一番比较 ,略陈其异同。第三人制度起源于罗马。罗马法承认对他人的诉讼有利益的第三人 ,可以独立参加诉讼以及上诉或声明不服。在现代 ,第三人制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通用制度。推究其立法本意 ,莫不是以同一诉讼程序合并审理与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并未将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程序等问题纳入规定,使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笔者拟对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