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网络中的"吃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讨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道社会景观。社会情感传播和信息级联效是推动"吃瓜"舆论场形成与演化的两个底层因素;"吃瓜者"的围观行为衍生出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内容生产及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影响,使舆论场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治理舆论危机应着眼三个层面:通过知识传播弥合参与者主体的"知识沟",通过构建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达成多元共识,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秩序的底层生态打造协同共生、有序参与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我国社会民众监督公权力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虚假监督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舆论暴力造成巨大损害、“网络审判”干扰司法独立等等.文章在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伦理与法律: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宁 《求索》2010,(3):112-114
网络舆论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社会伦理和媒体监督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网络舆论与以司法独立为基础、捍卫司法公正为目标、维护司法权威为己任的法院审判之间的种种冲突。但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之间仍存在很多契合点,也使得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可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法官职业素养的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与他律、网络舆论多元立体监督模式以及司法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都为达到两者的理想平衡状态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我国社会民众监督公权力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虚假监督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舆论暴力造成巨大损害、"网络审判"干扰司法独立等等。文章在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是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在缺乏网络监管者与保护者的情况下实施针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道德审判,甚至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现象与网民自身素质、平台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当从减少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加强对网络用户与被网络暴力者的保护以及建立合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入手,促进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屈群苹 《前沿》2013,(16):104-105
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多维体现和拓展延伸,虚拟社会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形式,而且使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等有了公共空间。各级政府应顺应新形势,狠抓“执网”能力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层面做出适应性调整,消解发生在虚拟社会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7.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上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言行,经过互联网放大传播,很可能让网民的“声浪”变成伤人利刃。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谁是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者?如何避免将“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以上种种,都成了当下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谭双林  张韦 《电子政务》2011,(12):43-4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参与主体在形成、传播、反馈等方面的行为,试图揭露“被民意”的网络舆论面纱下利益主体间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并对达到制约与平衡后的网络舆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通过接受、转发、评论网络热点信息,形成网络舆论热点与焦点,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负面网络舆论,则容易演变生成网络舆论暴力。本文基于传播议题、传播主体、生存平台重点剖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理,针对不同阶段提出占据舆论话语主阵地、调适网民舆论心态等调控策略,以期减少网络舆论暴力,构建和谐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1.
热词     
当他人或舆论以道德来要求一个人必须做某事,或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就是实施“道德暴力”。比如逼人让座的行为,不从者遭到殴打,以及早几年备受争议的逼捐等行为,都是典型的“道德暴力”。由于道德暴力在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且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人们很难对其分辨是非。道德暴力的倡导者不满当下风气,但往往以“真理在手”的圣人形象出现,其行径常常违背了道德设定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刘武俊 《人民政坛》2012,(10):40-41
近年来,躲猫猫、药家鑫案、小悦悦等司法类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广泛关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进一步显现。但网络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也存在监督无序、信息失实、恶意炒作,甚至存在网络审判、影响正常的司法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努力构建司法与传媒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独立审判与舆论监督关系,防止出现被非理性舆论左右司法审判的“媒体审判”局面。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公共舆论空间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三十年;同时,公共舆论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对新一轮思想解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公共舆论空间出现网络话语暴力、非理性因素等不良现象,我们应该从重视民意、重视公共舆论空间;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正面引导等方面入手,规范公共舆论空间,进一步促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结构化的贫富差距和断裂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导致阶层化的剥夺感、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结、对方化的不信任情绪在底层社会广泛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现实社会心态失衡使得道德化政治抗争、网络舆论审判、网络侠客情结、网络恶搞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作为非传统安全的网络舆论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改进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方法,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是当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失范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虚拟特性让法律、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里几乎无法发挥作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引发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人肉搜索引擎的集体无意识、权利义务关系的虚拟化、“三人成虎”的言论传播模式、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污染等。高等院校要改革法律教育方式,加强对网络社会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评估和预警机制,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审判是国家公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腐蚀:"媒体舆论"是社会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滥用为"舆论审判"。消弭司法与媒体的紧张关系是建构回应型司法,并通过培养司法者德行、加强法治,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建立与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等措施,实现公正审判。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3,(7):93-93
郑鹏、敖宓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21期撰文认为,舆论影响司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出现,使舆论的力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舆论对司法的影响也突破了应有的限度,有形成“舆论审判”的趋势,从而加重了司法信任危机,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危机公关作为危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处理舆论与司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司法危机公关机制来规避舆论对司法的不良影响,同时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发挥舆论对司法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自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论成为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当前,受网络技术、网络主体、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舆论信息虚假和失序、舆论情绪化和非理性化、舆论暴力、舆论娱乐庸俗化等失范现象,冲击着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给政府治理和能力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转变思路,根据网络传播和舆论演变规律,主动出击,避免"破窗效应";及时回应,避免"鸵鸟政策";协同应对,避免"单兵作战";德法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政府能力,增强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作为司法审判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对司法审判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因其各方面的特点表现出对司法审判强大的攻击力和影响力,甚至形成"舆论审判",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司法困境",笔者从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侧重分析其与司法审判的内在机理,提出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聆听"把握二者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思考能够促进司法审判的各方面因素,力求实现二者的良性协调。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第22期《嘹望》新闻周刊刊登廖言的文章,近来,“媒体审判”呈愈演愈烈之势。“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虽有吸引眼球之处,于司法视角看,仍属个案。但就是这些个案,在网络舆论冲击下,——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