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与反,是事物性质相对的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正面,是好的、积极的一面;反面,是坏的、消极的一面。实际上,“非好即坏”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肯定,也没有绝对的否定,一味的歌功颂德和一味的横加指责,都是不理性、不客观的。就新闻报道而言,既要“唱赞歌”,也要“敲警钟”。“正话反说”,即从反面思考正面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秦桧送错鱼     
秦桧当宰相时,宪圣皇后有一天召秦桧夫人人宫赐宴,其中有一道菜是清蒸淮河青鱼。皇后问秦桧夫人:“你吃过这种鱼吗?”秦桧夫人说:“这种鱼我吃很久了,而且比这个更大、更鲜,我明天就送一些进宫来。”  相似文献   

3.
[原文]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录自《史记·循吏列传》)[译文]有个来访的客人送上几条鱼给鲁国的丞相.但丞相不肯收下.客人问:“听说相爷您是特爱好吃鱼的,现在我送鱼给您,您却为何不肯收下呢?”丞相答道:“正因为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我现在是丞相,有经济能力买鱼吃;可一旦因为接受了别人赠送的鱼而被免职,那又有谁还会送鱼给我呢?因此我不能收你的鱼.”  相似文献   

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  相似文献   

5.
从公仪休“嗜鱼不受鱼”说起刘向东《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呢?」他回答说:如果经常收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  相似文献   

6.
《太平广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武则天时期,朝廷严禁杀生,大臣们因此苦于吃不到荤腥。有一次,御使大夫娄师德奉命到陕西巡视时,地方官员设宴招待他。厨师先端上羊肉,娄师德见到便斥责道:“皇帝好德,下诏严禁杀生,你们为何杀羊 ?”厨师回答说:“豺咬杀羊。”娄师德听后自言自语:“豺真懂事 !”于是举筷便吃。一会儿,厨师又端上鱼。娄师德又问:“为何杀鱼 ?”厨师又回答:“豺咬杀鱼。”娄师德听后便骂道:“笨蛋 !何不说獭 ?”厨师忙改口:“獭咬杀鱼。”于是,娄师德又心安理得地吃起鱼来。   在现实生活中,娄师德式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称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其实,那时人们称章太炎“为章疯子”。章太炎流亡日本时,常吃“盐笃饭”(以盐就白饭),平常吃饭只拣最近的菜吃。南方人常吃鱼,可怜他竟连鱼骨头一起往下吞。有一年袁世凯把他关起来,慑于他的声望,派了一个好厨子伺候他。一日三餐有好多菜,他却只吃眼前那道菜,结果听差见有油水可捞,便每次故意把好菜搁在远处,只把素菜放在他面前。这个把戏后来还是钱玄同先生窥破的。对于穿,章太炎也极不讲究。袜子常穿反,皮鞋常颠倒了左右,一件裘衣可以历十数寒冬不易。他常穿一件长袍,外罩和服,发留…  相似文献   

8.
行难知亦难     
刘根生 《前线》2021,(4):96-96
当年在已被兼并的诸侯国纪国视察时,齐景公问,“食鱼无反,勿乘驽马”何意?晏婴说,这并非单指“吃鱼不翻鱼身,出门不骑劣马”,主要是告诫治国理政者,不要压榨百姓,不要重用无德无才之属。齐景公又问,纪国把如此精言刻在金壶中当座右铭,为什么还会亡国?答:知道没做到。这类事太多太多,故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惟难。”由此,也有了成语知易行难。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6):79-80
一先生去河边钓鱼,先穿了片树叶,半天没鱼上钩;他又换了块面包,一样没鱼上钩;没办法他只好去换蚯蚓,还是半天没鱼上钩。气急之下他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摔入河中说:“到底要吃什么自己去买吧!”  相似文献   

10.
闲暇之时,偶翻书籍,一则《公孙仪不受鱼》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春秋时,鲁国宰相公孙仪嗜好吃鱼。鲁国官员争先恐后地买鱼送给他,公孙仪均不接受。他的弟弟迷惑不解,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公孙仪答道:“我一旦接受别人送的鱼,必然要按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免宰相  相似文献   

11.
吃鱼的哲学     
据史载,两千多年前,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后,有许多人争着给他送鱼。他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他弟弟不解,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并接着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须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多想…  相似文献   

12.
王力 《当代党员》2007,(7):40-42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重庆市商业银行从“濒死鱼”变成“俏龙虾”且经过“龙虾三吃”发展壮大的传奇故事,能够给我们以很多启示——不完全是金融业,不完全是服务业,甚至不完全是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3.
猫鼠之战     
记得有这样一则笑话:猫来到老鼠洞门口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老鼠在洞内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虽是笑话,但却也说出了猫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捉鼠。可近日看到一漫画:一只猫忽然发现一只衔着鱼的老鼠,即扬爪逐之。鼠见猫穷追不舍,便扔下鱼逃之。是继续追鼠还是停下吃鱼?猫的选择是:叼走了鱼,放走了鼠。一向恪尽职守的猫为何一反常态“渎”了“职”呢?原因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主人失职,没有教育好、管好猫,没有让猫去练就在新时期捉鼠的  相似文献   

14.
“在家乐福给宝宝买的鳕鱼,原来是油鱼,在欧洲被列为有毒鱼种,是禁止上市的……”前些日子,这样一条信息在微博上快速转载,明星马伊刑也发微博称女儿曾吃了冒充鳕鱼的油鱼。关于部分超市和餐厅为逐利而以油鱼冒充鳕鱼的内容,成为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15.
农校西边有一条河,本来叫玉溪河。河里出一种“皇姑鱼”,味美少刺。明朝时,这种鱼曾进过贡,皇帝非常喜欢吃,问是哪条河产的。进贡的人说是玉溪河。皇帝遂赐封为“御喜河”。不知什么时候起御喜河的鱼归了当地一个姓王的财主。眼下王姓财主的主事人叫王西河。因“西河”与“喜河”同意,人们也就叫他王喜河了。 这年中秋节,河里鱼肥了。王喜河叫长工佃户们下河逮鱼上市。农校学生们听到消息,很多人心动手  相似文献   

16.
“主人自己大吃大喝,不吃穷才怪哩”高绪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彭德怀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不特殊。1939年5月,彭总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去会晤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他路过南宫县时,见到了陈砰将军。陈赓那里正好有红鱼,请彭总吃。可吃伍时又...  相似文献   

17.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本意是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可见,较早的贿赂无非是送鱼肉。春秋时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在他任职期间,许多人买了鱼给他送礼,可是公孙仪从来不收。公孙仪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礼,就要按人家的意愿办事,就难免要犯法,一个正直的人不该这样做。试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还能吃到鱼吗?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公孙仪的话,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惜后人在面对“鱼肉”时乱了方寸,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从“食无鱼”到仓廪实———中国农业的重大转折在北京一家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先生,提起他家的“菜篮子”变化感慨颇多:“就在六七年前,每逢过年过节机关总会给大伙搞点平价米面油、鸡蛋或者带鱼虾仁什么的。现在哪家单位还分这些?”像刘先生这样的普通城市居民,现在可以随时买到新鲜便宜的农产品。他们早就把眼光放在了“吃营养”、“吃绿色”上。事实上,1995年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人们对粮食供给能力的增长还有忧虑,以至“九五”计划没有提出议论已久的到2000年粮食产量要达到5亿吨的目标,只提出了要达到4.9亿吨。有个叫布朗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9.
吃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挑小刺比拔大刺麻烦,因为大刺容易发现,小刺则须下一番功夫才能清除。个人缺点亦是如此,大的问题容易察觉,小缺点却须格外留意。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关注大问题却不在意小节。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往往都是由于忽视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小问题,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曾以“民主化”、“公开性”独树一帜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瞩目。风云突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地位失落了,几十年创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遭到了全盘否定,改革走向了它的反面。这一残酷的现实引起人们冷峻的思索。1 苏联和东欧的改革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旧体制矛盾的积沉、帝国主义的渗透等等是其深层次的、客观方面的原因,而改革领导者主观上的失误是它的直接原因。从社会行为的失范发展到整个社会的宏观失控,进而陷入全面的危机和走向反面,都是改革领导者指导思想失误的必然结果。这一指导思想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民主化”、“公开性”运动中,人们不能正确对待苏联七十多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