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郝天挺,《元史》卷一七四有传,但关于他跟云南的关系,本传只说是“建省云南,选官属,遂除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寻升参知政事”。又说:“天挺尝修《云南实录》五卷”云云。聊聊数语而已。乃在地方志乘及碑记中,所载天挺在云南的事功,颇有足称,不可掩没。因综合所见有关资料,略为排比考说如下。一、在大理修文庙兴儒学郝天挺居官云南,其致力所在,可传者有两方面;一是在大理修文庙兴办儒学,二是编纂《云南实录》。请先言修庙兴学。此事《元史》本传不载,可是志乘及碑记中实有之。旧志著录天挺兴学大理,以李元阳所纂万历《云南通志》记述为详。本书卷八学校·大理府·庙学说:“大理府儒学在府治南,汉章帝元和二年建,唐天宝板荡,元至元乙酉,云南行省参政郝天挺迁  相似文献   

2.
一、昆明鸣凤山金殿《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著录:“《鼎建太和宫记铭》,云南巡抚晋江陈用宾撰,经历施善教书。高一丈二尺,广四尺,文三十九行,行七十字,正书。万历甲辰岁(三十二年、公元一六○四年)春正月立。今在昆明县鸣凤山金殿。见拓片。用宾所铸铜殿规制宏丽,重可数十百万斤。《志》载: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巡按张凤翮移之鸡足山,此为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年)重铸。愚意如此重器,何能迁动运之,历十余日程,登数  相似文献   

3.
七、南诏源流纪要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著录此书,嘉靖十一年刊本,德化李氏木犀轩收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藏本。公元一九五六年,王重民自北京抄此书寄云南图书馆,瑜始获读之。书前有嘉靖十一年正月蒋彬《自序》,署“赐进士出身兵备副使湘源蒋彬书于大理分司,”有“原学”、“鹤田”两篆文章。按:万历《云南通志》卷八按察司副使题名:“蒋彬,原学,广西全州人,进士。”不详其事迹。《天一阁书目》著录“《南诏纪要》一本”,不言撰人名,不识即此书否?又不识今存之抄本即出自天一阁否?未见前人纪录,不能详此书流传之经过也。蒋彬《自序》谓:“予至兹地,从郡志寻南诏颠末,而世系支派先后互矛盾,漏误相因仍,反覆之而不得其说也久矣!乘暇乃  相似文献   

4.
此篇为原书卷四第二篇,原题《敏中断无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今本四卷,疑后人所分也。”按:原书撰者和凝为五代时人,卒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续撰者凝子和蠓,卒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2年),成书时间则早在雍熙年初,亦即公元984年。据杨奉琨先生查考,卷四所辑十三篇所涉及的人和事,都出于984年后。而  相似文献   

5.
<正> 一、“黄陂古属黄国”辨由刘昌绪修、徐瀛纂的《〔同治〕黄陂县志》(十六卷附图一张,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黄陂〕春秋隶黄国”,柯昌泗《今县释名》、张群《湖北县改概况》,《考察黄陂县各种概况及整理意见书》(县长丁铮域,1934年2月)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此之前的明嘉靖《黄陂县志》(十五卷,清杨延蕴纂修),没有去翻捡(嘉靖志湖北省图书馆有抄本、康熙志黄陂县志办公室已买回胶卷)。黄陂县志办公室的编纂者,坚持以同治志为准,今特辨于下。古黄国,即周封之封国。《春秋》桓公八年(前704)《左传》云:“八年……夏,楚子〔楚武王熊通)合诸侯于沈鹿〔今钟祥县东六十  相似文献   

6.
李京《云南略自序》曰:“大德五年(公元一三○一年),奉命宣慰乌蛮,比到任,值缅事(应作八百事)无成,诸蛮拒命,屡被省檄,措办军储事。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于是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始悟前人记载之失,盖道听途说。编集《云南志略》四卷”。又虞集《云南志略序》曰:“河间李侯景山,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四卷,因报政上之,余尝按而读之,考其土产、风气、服食之宜,人物财力之愚智勇怯,山川形势之阨塞要害,而世祖皇帝之神威圣略,概可想见,未尝不俯仰而兴叹也”。  相似文献   

7.
疏义梅 《传承》2010,(18):154-155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是现存庐州府地区卷数最多,篇幅最大,纂修较翔实的一部官修志书。这部志书是继《(嘉庆)庐州府志》八十余年后续修的庐州府志书,该志资料宏富,编排合理,为清代佳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读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碧笙教授的《<台湾府志>校注》,获益匪浅。然对其中几个注文不敢苟同,谨陈一孔之见,就正于方家。一、卷之一校注①、(20)关于“沿革”和“风信”条大部分抄自王士槇《香祖笔记》之说。王士槇是康熙时人。其《香祖笔记》是他自“壬午(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后尽急还京师,偶有见闻,笔之间策积累而成”。宋犖的《序》也说“近又辑癸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迄甲申(公元1704年)两年笔记,属校定为序”。而陈先生  相似文献   

9.
樊绰《云南志》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书为唐人著述云南史地之专著仅存于世者,亦为考究南诏史事最重要之典籍,兹就此书本身有关问题,作简要考说。一、此书之著录及名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伪史类著录“《云南志》十卷,唐樊绰撰。咸通中,南诏数寇边,绰为安南宣慰使,纂入诏始末、名号、种族、风俗、物产、山川险易、疆场连接,闻于朝。”此为衢州本所载,而袁州本卷二《地理类》作:“《云南志》十卷,唐樊绰记云南山川、物产、杂事,止咸通中”。《玉海》卷十六引中兴书目:“《云南志》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篡  相似文献   

10.
为了写《云南文庙》一书,2001年起,笔者花了近两年多的时间,自费对现在的云南文庙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共考察了56座文庙,其中有31座文庙,现为我省各地有名的重点中、小学所在地。考察的依据是民国《新纂云南通志》、1992年出版的《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这两份文献资料记载的云南文庙,是我省目前有关文庙较全面的历史记载。经过考察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这些权威性文献,都没有全面地反映云南文庙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可以说,笔者所做的实地考察这一基础工作是有意义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在…  相似文献   

11.
文摘     
近二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动情况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二年)5960万人(《汉书·地理志》)。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万(《通志》)。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3300万(《宋书·地理志》)。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6070万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一书,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在《后汉书》里有一个记载。《后汉书·衰楷传》说:“初,顺帝时(公元一二六年到一四四年),琅邪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说: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楷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可见,宫崇从其师于(一作干)吉所受的《太平清领书》百七十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平经》。  相似文献   

13.
红河南岸的勐弄土司与“老挝镇北侯”雍正《临安府志》载:“雍正八年(1730年),老挝猛弄寨长白氏投诚归顺”。如此,则勐弄在清朝初年以前曾隶属于老挝。雍正《临安府志》对此情况记录得不够详细,《滇云历年传》作了较详的补充。《滇云历年传》卷十二雍正八年说:“藤条江外三猛边界猛弄寨长白氏内附。纳之。……并缴铜印一颗,大篆宣慰司印,不知何时何处所得者也。”又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九十七《土司志·勐弄掌寨世系》说:“始祖本白、昂两姓,传至昂之明,袭老挝镇北侯。雍正四年……母白氏率叔白安赴临安投  相似文献   

14.
裘樟松  叶军 《今日浙江》2002,(10):42-43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10年完成的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内容浩繁,具有整理和保存乾隆以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年间活跃在济南的鲍青文社,是由当时济南东部历城县文化名人筹资创建、辐射方圆百余里的文学团体,大约创办于民国二十年(1931),创办初年曾盛极一时,只可惜因抗战被迫停办。近日,媒体刊出《鲍青文社:老济南曾活跃的文学论坛》一文,向读者讲述了鲍青文社成立发展的短暂历史。文中提到的鲍青文社发起人之一李福銮先生,字芙岑,光绪二十八年(1902)岁贡。民国初年,曾参与《山东通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的修撰、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七世纪初的唐朝初年之时,今贵州省西部往西南至云南省楚雄州,往南至红河以北,都有白族人口分布。《蛮书》卷四说: “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今云南省昭通、贵州威宁一带), 西南至宣城(在今云南元江县境内),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今云南省曲靖县)、昆川(今昆  相似文献   

17.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18.
有关蒙古军攻陷大理城一事的具体时间,在明代以后修撰的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此事,《元史·宪宗纪》及《世祖纪》系于元宪宗(蒙哥)三年,《续资治通鉴》则系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癸丑),元宪宗三年亦即理宗宝祐元年,二史记载相同。《元史·世祖纪》云:“十二月丙辰,(蒙古)军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氏微弱,国事皆决于高祥、高和兄弟。是夜祥率众遁去,(忽必烈)命大将也古及拔突儿追之。帝既入大理,……”。目前,有关书籍在述及这一史事时,均将其断在公元1253年。其实,在中国纪年  相似文献   

19.
《中兴图传》(以下简称《图传》)是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绘制的一幅长卷画,主要描绘“梵僧化斋”、“奇王祥瑞”等南诏建国初的一些佛教传说故事。原《图传》分作两个长卷:一卷是图画,纸本彩绘,长十九尺一寸五分;高一尺四分。此画卷前面有清朝张照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所书的长记,叙述南诏的历史和他对本《图传》的看法。画卷后有“嘉庆  相似文献   

20.
(一) 麓川地名,首见于元朝时期。《元史·地理志四》云南诸路行中书省,金齿等处宣抚司(驻今保山)说:“麓川路,在茫施路(驻今潞西县芒市)东(按,应为西)。其地曰大布茫,曰赕头附赛,曰赕中弹吉,曰赕尾福禄培,皆白夷(按,傣族)所居。”麓川路东部的茫施路大致相当于今潞西县;北部的平缅路基本上为今陇川县。则麓川路即今瑞丽县,地域范围比今瑞丽县稍大。时金齿宣抚司所辖六路一赕,居民皆以“白夷”(傣族)为主,元朝用当地“白夷”中的上层分子充当各路土官。及至元朝末年,麓川路“白夷”土官思可法,起而兼并邻境其他土官的领地,企图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元史·本纪》说: “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六月丁已,诏以云南贼死可伐盗据一方,侵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