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和艾米尔.迪尔克姆是公认的对法学最有影响的三位社会学家。他们的法哲学思想的共同特点可以用社会性来概括。这个社会性在卡尔.马克思那里表现为法的阶级性,在马克斯.韦伯那里表现为法的理性,在艾米尔.迪尔克姆表现为法的合同契约。卡尔.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方面揭示了法的阶级性共性。马克斯.韦伯从人类社会的制度完善和权力的制约方面揭示了法的理性共性。艾米尔.迪尔克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方面揭示了法的合同契约共性。他们的法哲学思想反映了人类关于法的一般观念。可以通过他们的法哲学思想认识法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朱华泽、刘升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1987年第一期,以下简称《文章》)中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科学表述是:规范化、条文化了人民意志,或简称为人民意志的体现”。《文章》也承认社会主义法“还是带有阶级性的”,并且说“阶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一种进步”。但又认为,“分析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时,我们所强调的就不应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人民性应是社会主义法律最根本的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中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努力探索并认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规律,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就社会主义法的价值与公民法律意识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所谓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外部世界同人的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价值服务于一定阶级、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国家政权制定了社会主义法,反过来社会主义法又能满足人民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进行管理以及调整人际关系,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这种满足人民需要的属性,就是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影响下,我国法学界一些人全盘否定传统法学理论,否定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把法的阶级性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十分错误而有害的。笔者认为,所谓法的阶级性,是指法的阶级本质,即法由哪个阶级制定,体现哪个或哪些阶级的意志,为哪个或哪些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剥削阶级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剥削者少数人的意  相似文献   

5.
法的价值是法和法律制度的重要因素和特质,也是法学理论中的难点问题.法律实践和法学理论的许多同题都需要研究法的价值问题,而法的价值的研究方法制约着法的价值研究的深入.只有通过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阃的关系,坚持主体需要的客观性、阶级性和社会性,采用从主体需要入手的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和诠释法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3年军事法学研究成果主题鲜明、内容全面而丰富。年度出版的军事法学著作主要包括:《中国军事法学研究前沿(2012年版)》《军事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军事法学论丛(第六卷)--海空安全、信息化建设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两大法系军事司法制度比较研究》等。全年军事法学界举办或参与的学术活动主要有:5月30日,解放军军事法院、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与西安政治学院联合举办了“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律支持与保障”理论研讨会,着重就“按照能打胜仗要求加强军事斗争法律战准备”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6月22日至23日,由北京市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东方毅军事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在昌平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夯实强军之基与军事法创新发展--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新要求为背景”;11月9日,第三届军事法学青年学子论坛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边海防法律制度研究”;12月3日至5日,西安政治学院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武装冲突法讲习班。另外,2013年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还迎来了建系2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军事法学研究交流活动。全年学界在《法学杂志》《法学评论》《求是杂志》《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共发表军事法学论文百余篇,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涵盖了军事法学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周艳茹 《工会论坛》2010,16(2):140-141
法美学最关注的问题是“人类解放”问题,因其价值所在就是“人学”。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法学也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都兴起了“法律全球化”的呼声,在世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传人中国的态势下,法学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与矛盾,现代中国国情下的法美学不仅应关注人的行为,更应关注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人类的未来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多方面问题。可见,法美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未来发展、关怀人类全方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8.
法是自创生系统,决定了法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是洞察法律系统、教学活动系统、社会系统之间适当的互动联系,而人的“自我”与“非我”矛盾统-成其本质内核。PCS教学法以“问题-分析-解决-反思-提升-投射-问题”.建构教学的全过程。契合法学教育培养“社会法律人”的目的,遵循系统互动关联的理论阐释,符合我国成文法制思维发展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律,实践证明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法律的定义、法律的概念、法律的本质、“什么是法律”或“法律是什么”等形式出现的法律本体论追问在中西方法理学史中不绝如缕。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文化进化理论等兴起了信息范式并且影响日增,为信息法律观的建构带来启示。它能打通西方法哲学三大法学流派之间的联系,融贯法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事实向度,复兴综合法学或统一法学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法学创新事业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我是于1992年初识《云南法学》的。记得有一天我到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去查资料,信手拈来《云南法学》翻阅。不料一打开目录,就被“学术动态”、“法学论坛”、“法学与实践”、“法学教育”、“古代法文化”等几个栏目吸引住了。及至读了几篇文章,就更是爱不释手了。自那以后,对于《云南法学》我是期期必读,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营养。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法学》、《法学》、《法治论丛》、《政治与法律》等四家杂志、学报编辑部联合发起的“全国法学刊物主编会议”于1993年11月8日至11日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和上海大学法学院分段召开。来自全国的各法学理论刊物的主编、副主编近20人出席了会议。经过三天的讨论与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取得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12.
按照传统的法学观点,制定和实施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的外在价值,确认和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但是,环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统一的,两者存在共损共荣的关系。承认和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对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维护其他物种在自然法则面前的平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应该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的最好方法是承认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条、环境法的功能、环境法的现实作用、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法律规范的性质、现实的环境立法七个方面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论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司法的立场出发,微观地考察法律适用方法的研究,正在中国蔚然兴起。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却对这个方法该叫什么,产生了疑问。2003年,郑永流在《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以下简称“郑文”)的文章,首次将该方法的名称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法律经济学发端于芝加哥大学教授罗纳德科斯1960年10月在芝加哥大学《法与经济学》杂志第三卷发表《社会成本问题》,被哈佛大学誉为美国法律思想上的二十篇顶尖法学论文之一。嗡文章提出了法律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社会交易成本。指出法律权利的界定是权利进行交易的前提。另外,指出如果社会交易无成本,则无论法律规定如何,则通过当事人之间交易达成资源配置总可以达到最优。运用经济学当中的“效率”指标指出如果法律的颁布施行减少了当事人之间权利交易的成本,则法律是有效率的;如果法律的颁布施行增加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交易成本,则法律是低效率的。该文首次把法学的问题与经济学问题一起分析,开创了一个学派,在美国称为法经济学派,或者称为法的经济分析学派。本文通过对科斯社会交易成本的解析,运用社会成本理论对中国物权法拾得遗失物返还制度规定进行经济学上分析,目的是促进立法的合理性以及法学界对于经济分析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八)】多年前,我指导的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中的“民间法”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的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法作为法学研究的范式问题所进行的首次系统和专门的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如果说厉尽国的相关论述是在整个法学视野中来观察、研究“民间法”范式的话,那么,本期所刊出的魏治勋的文章《民间法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法律抑或法律的概念是法学尤其是法理学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和同避的问题。正如哈特所言:在与人类社会有关的问题中,没有儿个像“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一样,如此反反复复地被提出来并且由严肃的思想家们用形形色色的、奇特的甚至反论的方式予以同答。哈特的这部传世之作《法律的概念》即是对何谓法律的一种回答和有益的尝试。该书因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成为20世纪西方法哲学的经典,同时也奠定了哈特在新分析法学派中的领袖地位。该书也被视为新分析法学产生的标志。本文意在对哈特的这部作品及其主要贡献和影响等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写的《三论我国法学现代化——关于法的概念的外延问题》(《政法学刊》1986年第3期),惠新宋同志发表了《法的概念和系统论原理——答吴世宦同志》一文(《政法学刊》1987年第1期),认为法律只能是“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法律与国家、阶级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法律,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国家,也就没有了法律;法律与阶级、国家共存亡,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指导原则,我国全面展开了“三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三治结合”作为社会性治理模式,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运用,具有深刻的现实人根源。如何从根本上认识这一模式与现实人个体之间的关联,需要从基因性、文化性、意志性和环境性四个决定现实人生成的要素出发,从现实人本身具有的自治性、德治性、法治性及其相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三治一体性”倾向出发,深刻认识社会性治理模式与个体性倾向之间的联结方式,从而在根本上促动“三治结合”社会性治理模式效能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9.
投稿须知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原名《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创刊,是全国公安专科院校创办的首家学报。本刊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大16开,112码。设有“犯罪与对策”、“警学研究”、“法学论坛”等栏目。本编辑部将严格审阅制度,实行匿名审稿,公正公平地遴选稿件。  相似文献   

20.
投稿须知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原名《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创刊,是全国公安专科院校创办的首家学报。本刊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逢双月出版,大16开,112码。设有“犯罪与对策”、“警学研究”、“法学论坛”等栏目。本编辑部将严格审阅制度,实行匿名审稿,公正公平地遴选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