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也是白氏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它与白氏的另一名篇《琵琶行》堪称双璧,辉耀古今。据《唐摭言》载,唐宣宗李忱在悼念白居易的诗作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个古代诗人的创作成果,能够如此普遍地为广大社会所接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似乎并不多见。虽然白氏自己宣称,对《长恨歌》并不重视,但却正是它,为诗人赢得了蜚誉千古的巨大名声。  相似文献   

2.
高府     
伟大诗人白居易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相似文献   

3.
伟大诗人白居易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主题再探孙丽艳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然而,对于这首诗歌的主题,从古至今,众说纷云,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白居易(70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诞生于河...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得失说楚庄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长恨歌》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语言流畅,形象生动,故事曲折,想像丰富,缠绵悱恻,宛转动人,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它的主题"长恨",又使人们联...  相似文献   

6.
杨苘 《思想战线》2011,(Z2):286-288
《长恨歌传》是唐代陈鸿所写,关于陈鸿的介绍,史书中不多而且模糊。有的题名为陈鸿撰的传奇是否是他所写还有争议。目前对此传的研究主要关注版本问题、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关系,思想问题等。研究主要从文本的层面进行分析窥见其作为一篇传奇的艺术特色。作者曾写过编年史,从传奇中可窥见其史家之才。但是其史实的自觉并不影响《长恨歌传》作为小说的幻设的特点。从行文上分析,此传奇兼有叙事学理论所说的叙述的两种基本形态即概述和场景,《长恨歌传》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第二部分则描写场景,这使整篇传奇显得主次分明,宛转曲折。  相似文献   

7.
施静 《前沿》2004,(1):187-190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 ,孰是孰非至今未曾达成共识。其实我们不必非要得到一个确定而又单一的主题 ,因为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等方面都可以发现《长恨歌》主题是具有多重含蕴的。正是如此 ,直到今天它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3):34-35
前几期向大家介绍过一个唐代的张麓和他的《龙筋凤髓判》。宋代的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批评张麓的判词,却颂扬另一个人的判词,说他的判词百读不厌,越读越喜欢。他就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作为一个大诗人怎么会去写判词呢?上次咱们说过,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其中的判就是写判词。白居易也要参加科举,他的判词就是他为了准备科举考试而写的。当然,这里的判词都是拟判。这些判词收录在他的《白氏长庆集》中。  相似文献   

9.
汪国林 《求索》2011,(11):17-19
白居易不仅是大诗人,而且在经济领域也有一定的理论建树,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名作《策林》中,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本于农桑,邦之兴也的农本思想;百货通流,四人交利的农工商并重思想;平均贵贱,调节重轻的调控思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勤俭思想。白居易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当然也有不可愈越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其思想本身也具有浓烈的复古色彩,甚至脱离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与虚幻性,但仍不失为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离不开对李杨爱情的分析。从作品的表层结构看,根据作者对李杨的爱情态度判定作品的主题思想,上述诸多说法均可找到自己的证据,这便是争论永无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覃俏丽 《前沿》2013,(12):138-140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善于自处,沉浮自如的人物,他在为官与隐逸之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陶渊明在社会政治复杂混乱的东晋末期也有着较为复杂的隐逸思想,本文从白居易的思想、诗作着眼,对其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诗作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处世之道,以管窥他们丰富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天津市昆曲研究会京昆剧团在中国大戏院以《墙头马上》,参加华夏神韵第五届中国民族戏曲剧目大汇演。这出戏表现的是唐代一对才子佳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私奔结合后经过严峻的磨难与考验,终于获得圆满结局的爱情故事。全剧情趣盎然,充满喜剧色彩。《墙头马上》,是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的名著,追根溯源它脱胎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井底引银瓶》。白居易的原诗虽然质朴情深,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 ,治唐代文学者将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并在这两期的具体分界上持有种种说法。实际上 ,白居易的思想由积极进取向消极退藏的转变并不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点上完成的 ,而是经历了十三年左右时间流程。元和五年之前 ,白居易思想在总体上是积极的。从卸拾遗任开始 ,经江州之贬、忠州之移到再为近臣 ,虽然待时而起的愿望尚未泯灭 ,建功立业的念头时有闪现 ,但白居易的思想在总体上是日趋消沉。长庆二年主动请求外放更表明诗人将心中残存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彻底放弃。“退身江海应无用 ,忧国朝廷自有贤”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 ,虽不乏“遗惠一方”之举 ,但在其间一千多首诗中 ,诗人竟鲜有言及国事之作。因此 ,有必要将白居易思想创作分为三期 ,从而将其转变历程单独列为一期。  相似文献   

15.
正它是远古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发生地它是道家始祖老子西行路过并创作《道德经》的地方它是新朝皇帝王莽和汉光武帝刘秀斗智斗勇的古战场它是俞伯牙创作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的地方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经羊肠坂登太行赋诗的地方——这就是王莽岭  相似文献   

16.
林飞飞 《求索》2011,(11):242-244
在经学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六朝时期的《孝经》研究呈繁荣之势,并表现出与佛教相互渗透与影响的特点。《孝经》对佛教之影响表现为佛教徒讲习并注疏《孝经》、佛教徒论难以《孝经》为指导、佛教孝道思想之形成;佛教对《孝经》研究之渗透则表现为《孝经》讲习形式之转变、《孝经》义疏著作之产生及《孝经》宗教功能之凸显。  相似文献   

17.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俞月亭 《文明大观》2003,(12):34-3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沃洲山禅院记》中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白居易时代的剡县所辖区域即今浙东嵊州、新昌两市县的辖区,而沃洲、天姥则在新昌县的东南部。今年5月初,我曾慕名往沃洲一游。  相似文献   

19.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读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林寺桃花》时,看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不禁诧异:"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又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在一年初夏四月,他到一座山上考察,居然亲眼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这才领悟到海拔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要晚于山下.  相似文献   

20.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一首很有名的诗歌。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古今文人极尽文思才气,在七夕时抒情长叹。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七夕》诗中写道:"烟宵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诗人清江《七夕》诗云,"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预愁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