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剑 《求索》2013,(12):79-81
苗族传统歌谣文化蕴涵着该民族千百年来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史记忆.折射出苗族先民承受的来自部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压迫。亦是苗族饱受战争苦难与迁徙磨难的民族记忆,同时还承载着该民族的社会历史观与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它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中国的受众也通过这些符号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一片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有高举民族大旗才能有所识别进而有所突破,而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精确的文化精神解读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成功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汤飞宇 《求索》2014,(7):74-78
艺术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一种心灵化构成和想象性观念成果,即人类以“美”的方式反映与表达自身世界的一种文化生成,体现和反映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观念。艺术作为一个民族反映世界的文化符号,承裁着一个民族自身“调适环境”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并且这种符号化的创造性构成总是在具体的世界关系表达中,延伸与丰富其隐喻替代与象征表达意义。民族文化的不同存在直接影响与决定着艺术的符号生成方式与象征表达方式,并体现和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成果,人们正是通过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来认识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正一、主体形象揭秘(一)壮族最先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艺术记录岩壁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也是壮族崇拜的图腾,更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其祖先苍梧部的先民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已经有1.8万-2.2万年之久。苍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节庆定义为“文化空间”。是的,节庆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不仅是节庆的灵魂而且是民族的身份证。每个民族的节庆都是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符号,都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母亲节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馨 《人民论坛》2015,(5):181-183
哈尼族古歌是记载哈尼族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了解哈尼族历史传承、文明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哈尼族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古歌不仅是是哈尼族在历史迁徙中创造的文化结晶,也渗透着哈尼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在欣赏哈尼族古歌时,要通过古歌去探寻哈尼族先民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包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礼仪习惯以及各种物质载体和符号系统。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精神写照,是民族生命中的智慧之花。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力源泉。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潘琦 《当代广西》2013,(20):52-52
当今,“那”文化已经引起理论、学术、科技界的广泛关注。“那”文化是壮族先民遗留下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一个珍贵的文化符号,是广西桂学研究的范畴。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自身的历史记述与研究,将其视为进行爱国主义、乡情教育的基础,用其旗帜性的作用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那”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包装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百姓的生活服务,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产品设计形式,也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体现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博物馆一直承担着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民办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索民办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应对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博物馆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民俗文化与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3.
刘建林 《台声》2011,(11):43-44
在台湾街头闲庭信步的人们,都会被那随处可见的繁体字吸引。在那些比简体字多出的横竖撇捺中间,不知又蕴涵着多少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历史记忆的符号,时刻提醒着人们,海峡两岸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他们不仅仅有着一样的文化根基,而且还有着一样的民族形式。一道浅浅的海峡,难以割裂两岸中华民族那悠久的相通的历史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创造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民族记忆。传承并创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符号是不同艺术形式的浓缩和升华,除了本身所代表的表层含义和艺术欣赏价值外,艺术符号更多地表征了某个场景中民族、区域、种群等方面的思想意识文化。动漫创作是文化艺术糅合下的创意产品,艺术要素与动漫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效果密切相关,艺术符号外在上的美感与内在的深厚内涵支撑和建构着动漫作品的情节风格、动漫场景、角色塑造、作品沟通等多个方面。民族地区艺术形式多样,绚丽多彩的艺术种类为动漫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符号资源,是民族原创动漫前行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上重大事件及活动的一种选择性纪念和记录。民间传说是民族记忆的形式之一,在社会中有着深刻的根基,是一段时期内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中反映。乌江流域的土司传说是区域内民族起源、迁徙、战争、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性记录,是广大民族群众对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所在,具有民族记忆的一般特征和乌江流域特有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8.
普学旺 《今日民族》2021,(11):49-52
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硕果.云南自古就是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石器时代,云南各民族先民就与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联系.由于云南各民族先民与内地各民族在族源上具有诸多渊源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先民与内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一直未曾中断,中原王朝也很早就关注对云南的经营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动画角色造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视觉符号,同时也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艺术趣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脸谱、剪纸、玩具、水墨绘画、石窟壁画等广泛应用在动画造型设计中。  相似文献   

20.
穿越时空的守望——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在云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国际上已出现“重估云南”的呼声。世界古迹基金会副总裁史达布认为:世界应该把云南看作一个博物馆;美国副国务卿芭尼·柯恩等发出《云南倡议》,认同将云南作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全球示范区”。这些观点的立论基础均源于丰富多彩的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而数以万计的云南各民族古籍则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时光久远的各民族文献、碑刻和口传历史,重拾史上各民族的梦想与辉煌,抚摸各族先民共创灿烂中华文化的脉动,再次感受各族文化在交流碰撞、借鉴融合中的那份大度和睿智……民族古籍文献带给我们何止于阅读后的欣喜,更在乎震撼后的感悟。它们所包容的各民族思想积淀,同时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藏。多少年来,有多少代又有多少人为着培护民族文化根系,探寻民族发展源流,默默地奉献着,书就了一册册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鸿篇巨制,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亦因他们的努力而生生不息,绵延永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