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青少年修养》下册“树立崇高的理想”是全书的中心,怎样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且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谈谈我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学时的一些粗浅做法。在上这一课前,我找了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开座谈会,请他们谈谈对理想的看法。十个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只有一个要考大学,长大做医生;有一个讲我妈妈说考高中,上大学以后要分配外地去,还是考中专好;有两个同学说还没有考虑过;有一个当工人;还有一个当飞行员,还有的则认为理想有什么意思,又不  相似文献   

2.
“老师:  还记得我的那次讲课吗?是您在实践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懦弱,体验到了什么是自尊自信……”  看着这封来信,我想起了去年的那一幕。  有一位名叫赵君的同学通过竞争,被准许上讲台讲《自尊自信》,她在课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备课。那一天,她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可是由于紧张竟然讲不出来,同学中还有不时提出不同意见者。  “老师,我不讲了!”赵君呜呜地哭了起来。  我内心在激烈的斗争。记得从不少教研书籍上看过,在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老师逼问是不礼貌的表现。可是如果让她现在如愿,以后她会坦然、高兴…  相似文献   

3.
王玺 《中国保安》2002,(4):8-10
孙振平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从来没有请同学吃过什么东西,有一次,他对同学许诺说要请他们吃冰棍,回家后他犯愁了,不知怎么向母亲开口.母亲知道这件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对别人许你达不到的诺言.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看看困窘的家,看看母亲憔悴的面容,孙振平哭了.  相似文献   

4.
<正>大家好,我叫赵旭,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教书15年了。我所带的学生当中,虽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也算是学霸辈出。这帮学霸,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说到文化,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也有过困惑。那是几年前,在市里的一堂公开课上,我讲的正是《诗经》文化。课堂上,我引领着学生进入了那个"风雅颂,赋比兴"无比灿烂浪漫的诗歌世界。课  相似文献   

5.
1986年9月,学校安排我担任职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全班46个学生,有汉、傣、景颇、德昂等6种民族,全校95%的学生食宿在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才三周就有两位德昂族同学想退学回家,说是住不惯学校,受同学欺负,学他们讲汉话的腔调,给他们起难听的绰号,并且连老师都不尊重他们,很令他们失望。我听到班委的反映后赶忙将两个德昂族同学找来跟他们谈话,了解情况,他们的话让我非常羞愧,他们说,“国家已接受同意我们民族的意愿要求,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将我们民族的名称统称为德昂族,但我们听到你跟别的老师谈话时还称我们德昂为‘崩龙’”。的…  相似文献   

6.
青梯情     
<正>2016年10月19日晴驻村的经历告诉我,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一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精神激励上下功夫,而文化扶贫是扶贫先扶志的有效手段——虽然在扶贫工作中不能立竿见影,但能起到久久为功的作用,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发挥长远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今天晚上,在屯昌县乌坡镇,由省文联,屯昌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到人民中去’——庆祝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7.
正本篇所谈的"平话"不是指在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的口头文学形式,而是指福州一带的方言即福州话。方言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它的空气里,一天到晚耳朵听到的、嘴里讲出的都是这种地地道道的家乡话。我小时候乡下电视机还很少见,也很少有外地人,因而很少有机会听到普通话,更甭说讲普通话了。后来到外地上大学需要讲普通话了,就感到有一种严重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8.
"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学生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思想品德课,在度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开学第一堂课该讲什么?值得教师仔细斟酌。一方面,经过一个假期,学生中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生活体验素材,需要通过开学第一堂课在老师的帮助下巩固深化;另一方面,刚进入新学期,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为一学期的教和学开好头、  相似文献   

9.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大家来唱普法歌,阿哥唱来阿妹和;山歌普法做得好,和谐靖西万家乐……"一首首普法山歌不时从靖西县的社区、村屯、边防哨所、口岸传来。在靖西县,一支支由公证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普法轻骑队"活跃在街头巷尾,他们用民族语言、民族山歌的形式将法律知识普及给边境群众。普法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  相似文献   

11.
温暖的回忆     
正读了《公民导刊》2014年4月号《304路车》一文,特别有感触,这一篇短文,开启了我尘封的记忆。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要坐1路电车,这路"大辫子"电车承载了老重庆人的记忆,上车的时候出示一下月票卡,没带卡的同学说一声"月票",售票员便也不问,让同学上了车。三五个或者更多的同学一起放学回家,在车上嘻嘻  相似文献   

12.
正"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首歌伴随我一生,唱了一遍又一遍,我常常热泪盈眶。这首歌让我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励志奋斗、懂得感恩。不忘党恩发奋图强我幼年时,父母因痨病撒手西去。我们兄妹三人顿成孤儿,流落街头。年幼的哥哥给一家老板当了学徒,吃尽苦头。5岁的妹妹被迫给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挨打受骂,受尽折磨。我时年8岁,无路可走,主动要求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她是位老师,我想边干活边读书。亲戚住在一座山上,嫌我命差,温暖甚少。我每天要从山下往山上挑水做饭,还要砍柴、  相似文献   

13.
常回家看看     
这里说的回家,是回父母家,也就是歌里唱的“常 回家看看”的家。家中有父母,应该是儿女的福气。 特别是人过中年,回家就愈发使你挂记,甚至成了 结,把你牢牢拴住。因此不管多忙,也要回家看看,在 我,这已成了周末雷打不动的事。我觉得,回家不仅是 老人需要你,同时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需要老人关 爱。虽说你已华发满头,可在父母跟前,他们一句嘘寒 问暖,一句叮嘱,都会使你感到做儿子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怎样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呢?通过近几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我尝试性地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一、采用在课堂上集体点评的方式。由于政治课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又比较多,我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以点带面,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方法能面向全体学生,在讲  相似文献   

15.
正居民在小区养鸡,保安和业主发生冲突,楼上漏水楼下遭殃……城市小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小矛盾累积多了,容易演变成大矛盾、大冲突。对此,柳州市鱼峰区司法局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民情唱谈会、居民说事室、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小组等途径,及时化解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建立了和谐社区,赢得居民的称赞。网络山歌解纷争鱼峰区大龙潭社区的《社区之歌》里有这么一段:"民情唱谈会/人人爱说话/大龙潭社区是我民主的家/你支一招棋/我想一个法/参与献良策/管理展才华。"唱  相似文献   

16.
一位95岁高龄的人,在她的人生旅途上,一直与山歌为伴。旧社会,她唱壮家人的苦难;新社会,她唱壮乡人的幸福;她就是曾为毛主席唱过山歌的———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的每一门课的教授都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讲过这么一句话,他们常常说"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尊重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会名利双收,于是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经常有那些看着很有经验的前辈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年轻人你还不懂。"我想问的是,我们年轻人,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  相似文献   

18.
“快过年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很想你。”前两天在匆忙之中收到了同学洁的一条短信,当然没什么感觉,过后静下来再看时,才真正意识到年关将近,又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家,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的印象里,家不仅是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外的一个点,更是一个能让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所有的烦心事,静静的休憩一会儿的小窝。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空间上很远很远的实体,更是一种心灵上很近很近的归属感。但是每次提到回家,我都没有别的同学那种急迫的想飞奔回去的感觉,反而常常是在回家前就想着不久就要离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大学三年多来,每次回家时的情景已经很模糊了,但每次离家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山歌好像清水河/那里的舞蹈永远不会老/那里好比诗意的画廊/三月里杜鹃映山岗/五色糯米哎香又香/大碗喝酒来拉家常/多情地唱啊人人赶歌场/上林啊上林快乐的地方/上林啊上林幸福的地方……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首关于上林的歌词。之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它吟唱,除了多年来我一直徜徉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陶  相似文献   

20.
白茆山歌     
白茆镇是苏南有名的山歌之乡。传说最早的山歌是汉朝张良教的,至今白茆还留传着"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的山歌。这自然只是传说,但白茆山歌中确有好多歌唱古人的,从孙武子到管仲,从介子推到伍子胥,从苏秦、张仪到廉颇、蔺相如,如秦琼到李元霸,从宋江到鲁智深……例如有一首唱屈原的:"桅子花开心里黄,张仪欺骗楚怀王,破坏六国联盟计,屈原自投汩罗江。"钱牧斋晚年隐居白茆塘边的红豆山庄,至今这里流传着钱牧斋和柳如是诗歌唱和的佳话。历代流传下来的白茆山歌中,有劳动歌、古人名歌、地名歌、物名歌、节令歌、私情歌、摇船歌、长工歌、仪式歌、佛偈歌、叙事长歌等。其中有不少是歌唱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热烈的爱情的,如"结识私情隔条河,手攀楝树望情哥,娘问媛五(吴语:女儿)你望啥?我望楝树头顶上花结果"。旧时,很多白茆山歌悲凉凄切,是哀生民之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