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1995,(3)
1895年5月:广西抗法名将刘永福挥师抗日1894年夏,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抗法名将刘永福为帮办,协理台湾防务。刘永福是广西上思人,早年参加天地会农民起义,创建了“黑旗军”。1873年和1883年,他应越南政府之邀,两度率黑旗军入越,协同越...  相似文献   

2.
<正>"56个民族56支花,56个民族是一家。"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力量始终不可或缺。2月22日至27日,应沈阳市台联邀请,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简称"参访团",下同)赴辽宁沈阳参访。此次参访团由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主席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2)
正他,没有很高学历,但其生命从不缺第一,也不乏大惊奇。他有一本自传,名曰《阿奇》,因其自诩是"台湾阿奇",其中隐约含着几分艺术家的狂放不羁,与自我感觉的良好,但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天分及成就与荣耀。他,就是被台湾艺术界公认为"宝石陶顶级画家"的刘铭侮。刘铭侮是清代黑旗军名将刘永福的后代。1982年,他的作品在台湾基隆海关被扣,他本人也遭到"盗运宝物"  相似文献   

4.
《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其言论着意于倡扬台民的“忠君保台”精神,为台民的自立及成立民主国辩护,声援台民的抗日保台斗争,并塑造、赞扬了刘永福保台护民的英雄形象,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战略战术建议,有力地反驳了《万国公报》等外报对台民抗战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申报》从台民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潜力,预见此乃民族的希望。换约接受后,清廷上层对台湾问题集体失声,《申报》则成为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历尽沧桑,几度沉浮。有四首诗,即郑成功的《复台》诗、康熙帝的《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刘永福的《别台》诗和余光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21)
<正>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据半世纪,从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武装抗击日寇占领、辛亥革命前后的武装  相似文献   

7.
<正>7月22日至28日,应"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邀请,贵州省台联会长曾力群率贵州省定居台胞一行6人赴台,开展了为期7天的参访交流。贵州省台联与"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于2015年3月签署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地少数民族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先后促成了5对友好民族乡镇、一对友好民族小学的缔结。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就推动两地少数民族乡镇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探索共同历史文化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取得良好成绩。此次赴台,在"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主席根志优  相似文献   

8.
正1895年(清光绪21年),马关割台。日军近卫师团进兵台湾。6月17日,在台北举行"始政式"。10月9日,嘉义陷落。据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警察沿革志》所载,日军"根据侦查结果和当地人的报告"得知,"目前刘永福(1837-1917)的主力约1万人在台南附近,另有5000人在凤山附近驻扎。在枋寮、凤山之间还有若干客家兵贼(义军)。"日军第二师团长乃木希典中将在澎湖接到上级指示后马上下令: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中期,因汉人移民拓垦台湾丘陵山地,引发了许多"番害"问题;而在平地的拓垦中,"番产"的保护则成了一个十分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廷平定台湾之初针对台湾全岛分布着许多土著民族的事实,未制订专门的少数民族政策,而适用全国的政策.在以后"防番"和"护番保产"的过程中,经朝廷和地方官之间反复的调整,终于在清代中期初步形成了"番政".该"番政"虽然以"三层制分布"模式为基础,然而我们不可过分强调该分布模式的政治性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30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的"民族风两岸情"——第四届两岸族韵喜福汇暨两岸少数民族大联欢活动再次来到台湾,在台湾屏东美和科技大学拉开序幕。精心准备的歌舞盛宴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  相似文献   

11.
台湾意识演变过程中的台湾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岸互信和共识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多年来横亘于两岸之间几代人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对立或敌视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仍有可能在两岸多渠道、大规模的沟通、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凸显出来.大陆有关部门应该了解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关注台湾"民心"和"民意"的顺畅通达;同时推进教育与文化交流,加强资讯和媒介的沟通,增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以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李冰  何霁赠 《传承》2011,(5):48-51
对河南邓州高山族"台湾村"的调查发现,该村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密切相关,高山族民俗与语言风格明显,族谱亲情延伸在民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地的民主建设、尊重民众习俗、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等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民族族群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和谐相处;离不开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政策措施;离不开正确政策确定之后良好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更离不开血浓于水的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民族乐团1月13日至23日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等地举办台湾巡演音乐艺术周,为岛内观众带来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泱泱国风》和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两部代表作品。笔者在演出现场采访发现,无论是传统的演绎,还是创新的尝试,中央民族乐团顶尖的国乐演出都赢得了台湾民众极大的认可,"泱泱国风"风靡宝岛。"泱泱国风"令人赞叹1月13日晚,中央民族乐团《泱泱国风》大型民族音乐会在台北举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台湾政坛上出现某些类似祖国大陆"文革"中的现象群雄并起,山头林立;两大阵营,相互对垒;"出身"第一,唯我独革;派性十足,内斗不已;政治挂帅,经济下滑.台湾、大陆,现象相同,根子一个,都是小生产者先天不足的表现.两岸都是中国人,民族特性是相同的,出现某些相同的现象不足为怪.祖国大陆"文革"期间的造反派走到了历史的反面,台湾的新主政者不可不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14)
<正>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俞正声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同胞共同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牺牲的英烈忠魂,这其中就包括许许多多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牺牲的台湾少数民族先烈们。俞正声高度肯定台湾少数民族为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关系所作的  相似文献   

16.
<正>新学年开学伊始,在台湾民进党当局全力操控下,最新编写的"台独"历史教科书已经摆上岛内初高中新生的课桌。尽管舆论沸腾,但民进党当局仍罔顾民意,强行对历史课纲及教科书进行"去中国化"修编,严重撕裂台湾社会,扭曲台湾青年一代国家民族认同,破坏两岸关系发展,引发两岸同胞担忧和谴责。  相似文献   

17.
刘建林 《台声》2014,(5):48-49
<正>知晓刘永福,感知这位隐藏在历史画卷中的英雄人物,是因有幸来到钦州,走进那座透着沧桑、斑驳的建筑——"三宣堂"。戏台、花园、菜圃、鱼塘、晒场一应俱全,身临其境,那种超然、静雅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再看中厅,壁画、木雕琳琅满目,内容有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彩凤仙鹤,还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圣贤豪杰、武将文仕等,处处诉说着主人内心的安静。然而,刘永福却并非一介书生,而是在战场上厮杀、抗旨保台,戎马一生的战士。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0,(2)
正"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两岸热议,也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深化两岸交流融合发展,青年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以"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代表的惠台措施和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受到了台湾各界特别是台湾青年们的热烈欢迎,它更好地助力台湾青年共享大陆发展机遇,更好地融人大陆,筑梦大陆。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两岸青年同胞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内生动力更加充沛。  相似文献   

19.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正>"那天上午,在台北办公室的电脑前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深感振奋,久久不能平静。"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回忆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深刻揭示了台湾前途命运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引发台湾同胞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纪欣被深深打动了。3个月后,首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她许下心愿: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国家富强、两岸统一。后来,纪欣回到台湾,积极投身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