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12月20日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首次承认,美国并没有赢得伊拉克战争,但他同时表示美国也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报道说,布什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这一表态与他以前的说法大不相同。在2006年11月初举行国会中期选举之前,布什还曾明确表示,美国“绝对正在赢得”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战争大规模战事结束已有两个多月,但美国至今拿不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何证据。前不久,在美国总统布什访问非洲期间,国内新一轮质疑布什“诚信度”的舆论热潮甚至超过了对他访非的报道。美国媒体认为,布什正在经受“伊拉克门”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4周年的日子。4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留给今天伊拉克人的依然是冲突、流血和哭泣,美国在伊拉克亦深陷困境,遭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对。此前的2007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世界瞩目下,正式公布对伊拉克新政策,其要点是:向伊拉克增派215万人的作战部队和7000人的支援部队,以帮助平息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巴格达内外的暴力活动;要求伊拉克马利基政府承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布什政府希望美军能够从伊拉克的泥潭中尽快脱身。但愈演愈烈的游击战却使布什的如意算盘落了空。23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披露了伊拉克游击战的内幕,详细分析了反美武装的各种战术。部分美国军事专家称,伊拉克游击战可能将持续10年,如果美国失去耐心,那么肯定将输掉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5.
巴格达时间3月20日5时30分左右,美国海军发射的6枚巡航导弹击中伊拉克首都的部分重要目标,巴格达上空响起爆炸声和防空火炮声。随后,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行动已经开始。国际社会担心已久并试图避免的伊拉克战争终于爆发。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总统布什声称,攻打伊拉克的主要理由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和“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他在3月18日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中说,“在伊拉克的帮助下,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生化武器,甚至某一天可能获取核武器,并利用这种武器实施他们既定的袭击计划”。他强调,在遭受…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布什在60岁生日之际,却似乎拿不出什么庆祝生日的理由来,摆在他面前的是伊拉克战争的泥潭和低迷的民意支持率。为了改革自己的形象.7月6日当天.布什和劳拉将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著名主持人拉里·金请到了白宫.录制了一期独家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7.
战后伊拉克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于晚间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伊拉克战争的重大作战行动结束,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取得了“胜利”。可是,正如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的:“胜利者没得到安慰。”战后伊拉克面临着诸多矛盾、斗争,不得不令美国占领者头痛。伊拉克今后的政治、社会、经济走向令全世界关注。不可调和的占领与被占领美国声称它是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的暴政下解放出来,幻想美国军队会受到伊人民手捧鲜花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布什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大批美军已经班师回朝,庆祝美国继阿富汗战争后的又一场胜利。伊拉克战争本是一场局部战争,但美国发动战争的战略目的是全面控制欧亚大陆和世界油库,使美处于世界地缘战略中心,强化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世界安全形势的动荡与不安,使联合国权威受到挑战,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是,美国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到,在美国一超独霸有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世界多极化也有新的发…  相似文献   

9.
布什:常读《罗斯福王》《圣经》对布什的影响有目共睹,从来没有哪位总统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像布什这样强调宗教。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布什还很不慎重地将这场战争比喻成"新时代的十字军东征"。  相似文献   

10.
尽管在处理反对伊拉克战争国家的问题上美国的战略是“惩罚法国、放过德国、原谅俄罗斯”,但因伊拉克战争下滑的美俄关系却没有转暖的迹象。布什第二任期开始后,美俄两国没有合作解决过重大危机,没有达成重大的武器禁运协议,美国没有提出新的援俄大型项目。相反,布什政府还面临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先后通过了授权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的决议,伊拉克上空战争阴云密布。美国十万大军云集伊拉克四周;美、英战舰纷纷驶入阿拉伯水域;美国的战争物资加紧运往中东;美、英战机频繁对伊拉克防空设施进行轰炸;美军中央司令部已从美国本土迁到海湾的卡塔尔;美国驻海湾的军队一再举行军事演习;美国正加紧进行游说,希望国际社会支持对伊动武。箭拔弩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攻打伊拉克呢?笔者在此介绍一些背景材料并进行一些分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两国国家关系驶入转型轨道围绕伊拉克战争的国际事态演进,美国和法国的国家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战争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谋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双边关系。旧有的跨大西洋主义概括了美国与法国双边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美法关系作为美国与欧洲盟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苏联威胁。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但通常采用协商和对话方式协调大西洋两岸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行动。这种方式被表述为协商、达成一致、存在分歧、谈判的程序。布什就任总统后,尤其在伊拉克战争中,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抛开欧洲盟国,包括法国,我行我素的单边…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志得意满地宣布“对伊主要作战行动基本结束”。自那时,美军在伊拉克遭到的各种形式的袭击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8月份以来,美军在伊拉克日遭袭击达13起,截止9月27日,战后美军遭袭击死亡人数已近170人,超过战时阵亡人数(139人),更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死亡人数,而受伤人数则还要高出许多倍。接连不断的暴力袭击和恐怖破坏,使美军备受折磨,苦不堪言。美国在伊拉克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布什政府面临巨大压力。那么,为什么在“轻松”取得对伊战争之后,美军会有如此遭遇呢?分析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14.
在2003年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最后通牒"式的电视讲话后,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不管各国怎样"反战",战争还是来了.伊拉克驻联合国首席代表阿里度里说了一句话,令人十分感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统命令另一个国家的总统离开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14日晚,突访伊拉克的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陪同下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当布什说到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时,20英尺外的一名记者突然起身用阿拉伯语喊道:这是你的最后一吻,你这狗东西!接着冲布什扔出一只鞋子,这是那些在伊拉克  相似文献   

16.
布什推出"先发制人"战略,旨在借反恐旗号,增强美国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并借此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先发制人"战略隐藏着美国进行强权扩张的政治野心,伊拉克战争则是"先发制人"战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月女人花     
要闻伊战十年,伊拉克仍处于混乱之中"应该有一座伊拉克战争逝者的纪念碑,但值此十周年,我们更要立一座纪念碑,记住那些策划、挑起和煽动战争的人"。美国《赫芬顿邮报》用这样的语句评论3月20日这个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无论对伊拉克还是美国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记忆。伊拉克至今仍处于混乱之中,19日的一波爆炸给伊拉克战争之后数  相似文献   

18.
国际10月1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的、强硬的伊拉克问题决议之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不应回伊拉克恢复核查。伊拉克强烈谴责美国企图通过阻挠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巴格达来达到对伊动武的目的,并重申拒绝接受任何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新的联合国决议。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表示,军事手段不是美国对付伊拉克的首要选择,而是最后选择。10月7日以色列军队的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向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人群发射导弹,造成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其中有数名妇女和儿童。10月8日美国西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降落时爆炸解体2月1日上午,按计划飞行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着陆前爆炸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资格最老的航天飞机毁于一旦,引起了世界关注。2月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向美国总统布什致慰问电。江泽民主席与布什、希拉克通电话2月7日晚,美国总统布什给国家主席江泽民打电话,通报美国对伊拉克和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和考虑。江泽民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中国主张支持联合国两机构继续加强核查,强调维护安理会的权威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关于朝鲜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要攻打伊拉克的声浪可谓甚嚣尘上。美国总统布什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和“采用一切手段”来推翻萨达姆政权。布什认为只有伊拉克变更了政权,“世界才会更安全、更和平”。 从布什上台前后的各种表态和公开讲话可以看出,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布什的既定方针和国策。特别是他在今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之一,其铲除萨达姆的决心和用意更是昭然若揭。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也不避讳他们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