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成为指导北京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建设为主线相比,这次北京的新总规表现出了独特的城市发展思想,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城市规模与空间布局上,从首都发展"以人为本"和"以国为重"这两个重要纬度上,表达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作为一个城市,北京具备巨型城市的特点,其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建立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7,(12)
<正>城市总体规划是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与党和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完全吻合。精心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抓手。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齐心协力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  相似文献   

3.
《前线》2017,(12)
<正>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指导北京城市发展的蓝图,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新的技术潮流,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北京城市的健康发展。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大国首都的客观要求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体现在可以触摸的实体和可以量化的指标上,例如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  相似文献   

4.
我叫金真,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干部。1949年解放的时候,我们的北京,古建废圮、房屋危旧、道路坎坷,是一个没有活力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古都北京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日前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的城市定位作了调整,去掉了“经济中心”这一提法,概括为简单的四句话: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次规划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其目的是要避免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6.
衡量城市发展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人口是城市的主体,它的发展变化,是决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到2000年,北京的人口将是怎样一个发展趋势昵? 一、2000年,北京实际负担人口可能超过1,350万人。 198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称《方案》)规  相似文献   

7.
2000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文件的通知》中要求:“认真总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修订的准备工作。”鉴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有一段较长的工作周期,我们建议现在就着手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准备工作。其理由如下: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自1990年开始编制,至今已十年整。国外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订,一般是五年或十年一次。总体规划的实施历经“八五”、“九五”两个时期,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  相似文献   

8.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的"心脏"地区,提高核心区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发展理念是提高我国发展质量的根本指针。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核心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上促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努力开创首都核心区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对北京的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的大街大道绝不逊色于欧美,但在有的背街小巷、城中村部分街区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小街小巷不仅是保障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更是彰显一个城市"肌体"是否健康的镜子。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定位即城市性质的定位,是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总纲,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和灵魂。1949年新中国定都北京后,在65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北京共有七次正式的城市总体规划,北京的城市定位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变化。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布局和定位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其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祖庙、社稷、外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已全面启动。此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年限为2000年—2020年。这20年正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根据未来的发展目标,北京要在2003年至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起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在未来不足20年的时间里,北京必须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因此,这次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即:…  相似文献   

12.
如何建设“宜居北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称《规划》)。《规划》把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提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是这次新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是什么?意义何在?问题症结是什么?如何建设?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经济中心到宜居城市可以说,《规划》提出北京的新方向——“宜居城市”的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资源、环境、人口)来确定发展目标的一个生…  相似文献   

13.
经国务院枇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灿烂而美好的宏伟蓝图。古今中外,各国都把首都的规划建设作为“经国之大事”来抓。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重视北京的规划建设,1983年曾原则批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未来20年北京健康管理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实现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重新审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健康管理内涵,探索北京健康管理的实现路径,完善北京健康管理应急体系,对构建高品质的北京健康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北京郊区的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中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以涵养北京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为主,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8,(1)
正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命题,紧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首都发展,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明确指出北京是企图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如何理解“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制订首都发展战略如何体现这个性质?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10,(10):49-51
<正>宜居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确定的北京未来四个主要的发展目标定位之一。近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北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和战略意涵下,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以及与北京城市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国家外交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思考。国际交往中心的历史维度北京市的外交服务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进  相似文献   

20.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昌平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之一。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昌平将形成由昌平新城、中心镇、建制镇和已纳入城市中心区的回龙观、东小口地区四个部分构成的城市发展格局。昌平新城由原来的昌平卫星城、沙河卫星城、百善、马池口和埝头工业区组成。昌平新城承担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今后昌平将建成首都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成为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成为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昌平常住人口将达到120万,其中一半会居住在昌平新城内。新的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